■ 沙 平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是闻名世界的一大奇观。法国国际知名导演、影视自由摄制人杨·拉马曾把“哈尼梯田”诗意、形象地称之为“大地雕塑”。此后,“大地雕塑”也就成为了“哈尼梯田”的代名词。
元阳县共有38万人口,哀牢山贯穿全县境内,山上共有梯田19万亩。“哈尼梯田”并非哈尼一族所独有,而是共同聚居于哀牢山上的哈尼、彝、傣、壮、苗、瑶、汉等七个民族在上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共同建造出来的,因为哈尼族人口占其中一半以上,他们开垦梯田的历史最悠久,梯田最多,耕作水平最高,故统称为“哈尼梯田”。
由于哀牢山上遍布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在这里,从河谷的平原到高山之巅落差达2000米以上,河谷的高温把红河、藤条江的水分大量蒸发升空,水蒸气在半山区受到冷空气的冷却后,形成了终年缭绕的云雾,在高山区则凝聚为雨水,常年飘洒在原始森林中,被森林吸收、贮存,形成了无数的溪泉、瀑布和龙潭,构成了这里特殊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自然奇观。
1300多年前,哈尼人从大西北迁移到这里来后,他们首先就是在千山万岭中挖筑水沟,把潺潺流下的山水悉数引入沟中,遇到深涧老箐他们就用竹子、棕树凿成涧槽凌空引水,这样的涧槽可以长达数十里不断,远望如长蛇在山间蜿蜒。遇到岩石,他们就架起柴火把岩石烧红,再泼上冷水使其炸开,使水能够流过。元阳哀牢山上的4600条水沟,就是这样通过上千年来人们千辛万苦的劳动建造而成的,它凝聚了哈尼和各族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哈尼人都在水沟之下安寨定居,在寨下面建造梯田,水沟就沿寨或穿寨而过,解决了人们的饮用和洗涤后,哈尼人还利用水沟流经村寨的有利条件,在村寨下方建起水碾、水磨、水碓等生活设施,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然后再把沟水引入到了寨子下面的梯田中。哈尼人在这一方山水中自己创造出了一片世外桃源,它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所不同的是:梯田多了一份人向自然挑战的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们通过艰辛的劳动,把蛮荒山岭,变成了人间的世外桃源。
“哈尼梯田”有三大特点:一是面积大,往往都是上万亩梯田连成一大片,极为壮观。二是层数多:最多达3000多层,从山脚铺排几乎到达山顶。三是坡度陡:层与层间的坡度一般都在20度至30度之间,最陡的竟达70度,形成了几近垂直,极为壮观的“天梯”。谷底平原上江河湖泊的水经过蒸发化为了原始森林上空的雨水,雨水经过水沟流入梯田,再通过千层梯田,这些水又终归流入了江河湖泊后又蒸发升空,如此反复循环,生生不息,“哈尼梯田”形成的这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堪称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它所呈现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湖泊的这种“四步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中外任何地方的梯田都无可比拟的,也正是中外人士纷纷慕名而来游历、探访的重要原因。
“哈尼梯田”,可谓气象万千,变幻无穷——
晨曦初现之时,红河谷中升起的浓雾紧锁大山,须待红日高升后浓雾才会散开,梯田才会露出它的容颜。这时候,梯田里似撒了细金碎银,光华灼灼;哈尼山寨也掀起了它神秘的面纱,那些蘑菇房也被阳光打理得一片金黄,上面升起了缕缕的炊烟。那千年梯田顺着山的脉势,披挂在或陡或缓的山坡之上,层层叠叠横躺于天地间,片片相连上万亩,层层相叠数千台,以磅礴而孤傲的气势展示着自己最广阔的精神空间,云霞和彩霞在梯田上穿梭,阳光和雨露在梯田外徘徊,哈尼人和耕牛在梯田中劳作,山泉和时光在梯田间潺流。夕阳西挂之时,天上仙山琼阁,神女执拂,梯田里轻风微澜,金蛇狂舞,天上地下,七彩缤纷……梯田就是这样在不变的时空中,每天都在变化着永恒的生命,展现着自己最奇丽的壮美。而季节和庄稼在梯田里不断更新,梯田的色彩也就随之而不断变幻:春夏时节的梯田,宛如铺上了一层层绿色的地毯,漫山遍野,层层尽染,充满了勃勃生机;秋天则稻浪滚滚,满山金光灿烂,一派丰收景象;到了冬天,哈尼人将收割后的稻田翻犁平整后泡上水,撒殖浮萍,这时就满山水波荡漾,像一面面银盘镶嵌于半空,正午阳光下闪闪的波光竟能刺得人睁不开眼,而那层层梯田排水口跌宕下来的水帘波光粼粼,恰似无数的小瀑布挂在高高的田埂之上,可谓田畴一片,瀑布万千……
2013年,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是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它的申遗成功,其意义不仅仅限于中国又增加了一处世界遗产,更在于它是中国农耕文化典型的代表作。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评语中写道: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哦!哈尼梯田,你是无字的书、无声的画、无尽的歌、永恒的诗。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