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再造希望的田野——沙县高桥镇旧村复垦项目区见闻

2016-03-24 15:42:29

本报记者 陈龚清

 

早春二月,寒意犹存。踏入沙县高桥镇官庄村旧村复垦项目区,勤劳的村民种下的烟苗和蔬菜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嫩绿,让人赏心悦目。在现场检查烟苗种植情况的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徐道杰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道:“因为立地条件好,复垦耕地能与周边原先的田地形成连片耕地,村民都乐意在上面种烟、种稻或种菜,闲置的土地得到优化利用。”

这是高桥镇旧村复垦规模最大的一个项目点。2014年来,高桥镇先后在官庄、杉口、上坑等3个村组织实施旧宅基地复垦项目,总规模 68.6亩,其中官庄村39亩、杉口村25.1亩、上坑村4.5亩,项目总投资227.3万元,整理后可新增耕地68.5亩。高桥国土资源所所长卢仁锦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后,村民陆续迁往外地或到周边村庄居住,土木结构的房屋多年闲置,多已破败不堪。经沙县政府批准,高桥镇对这些“空心房”实施旧村复垦,项目区内可拆除的旧房112幢,涉及127户504人,这些农户在县域范围内均有其他房屋可以居住,都同意拆除房屋及附属物,无需安排安置用地。

走进官庄村旧村复垦项目区,只见大片的复垦耕地已与周边原有的农田毫无分别,部分地块由于村民的需求,留下作为菜地自己耕种。项目区里,一些没有拆迁的房子还立在原处,与周边平整的田地相比,显得有些突兀。“部分村民‘祖宗房不能拆’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上几处老屋由于涉及户数较多,权属尚不明晰,所以暂时未予拆除。”高桥镇人大主席蔡发木介绍说。

在项目区,记者看到一根小腿般粗的PVC管道沿着水渠布设,直通田间,经介绍得知,部分地势较高的旧宅基地水利设施尚未跟上,为使项目实施后能保证作物用水需求,适宜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需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特意埋设2根引水管道,总长度460米,只需打开阀门,接上软管,就可以轻松地浇地,使复垦耕地得到灌溉。“项目区主要种植水稻,水稻用水比较集中且水量需求较大的是淹田期,为使来水量能满足用水要求,故而采取引水灌溉的措施。”徐道杰进一步介绍道。

“在复垦过程中,我们还特别重视复垦耕地的表土质量。”高桥国土资源所所长卢仁锦指着田里黑黝黝的表土告诉记者,为了使复垦耕地能尽快与周边地块形成一致的耕作条件,在施工过程中,从外部搬运了适宜耕作的表土覆盖,以提高土壤肥力。外运土取自项目区周边的废弃果园或荒草地,同时增施有机肥料,合理配施氮磷钾肥。目前,项目区已具备优良的作物种植条件,可种植早稻、晚稻、烤烟、蔬菜等。“从去年种植水稻的情况看,亩产已达千斤,种烟、种菜长势都不错,村民收益十分可观。”他说,高桥镇旧村复垦新增的68.5亩耕地,每年每亩地可收益0.18万元,建成后项目区每年可收益12.33万元,大大增加村民的收入。

在项目区里,记者遇到正在菜地里锄草的村民徐振发。“我现在种的这片菜地,就是自家旧房拆除后整出来的,种的蔬菜除自家吃外,还能拿到镇上卖点钱,这都多亏了实施旧村复垦。”看到昔日废弃的旧宅基地变成了一块块良田,他感慨地说道:“真想不到,以前那房屋破旧、道路积水、泥泞不堪的老旧村庄竟然变成了很好的稻田。”

离开官庄村复垦项目区,沿着省道304线向北行驶7公里,就来到杉口村项目区,复垦的耕地里残留的瓦砾砖块稍显凌乱。据介绍得知,杉口村这片项目区属于偏僻自然村,近年来,随着外出从事小吃业人员的增多,以及村民搬迁等原因,原有的村庄用地皆已废弃,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是典型的“空心村”,不但影响村容、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为改变这一状况,在实施旧村复垦过程中,合理设置机耕路和排灌渠道,改善耕地基础条件,村民们在新垦出的农田上,除种蔬菜以外,还种了玉米、地瓜等旱作物,以培育农田肥力,打算过一两年后再种植水稻。

告别杉口村项目区,来到距高桥集镇15公里的上坑村,项目区里一条条田埂围起一块块或大或小的耕地。站在这片复垦的耕地上,卢仁锦指着拆除旧房后形成的小面积“梯田”告诉记者,房屋拆除后,通过清除旧房屋地面物及基础,进行土地平整,客土作为耕作层,把项目区改造成“土地平整、规格成形、耕层深厚、砂粘适中、排灌自如、旱涝保收”的高优良田。“去年,村民在这些“梯田”里种玉米和地瓜,既可以增加收入,又为新田培育肥力。今年,村民将继续试种玉米,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让再造的田野充满希望。”他说。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