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十年重建 山村蜕变——永定区抚市镇贝溪村见闻

2016-03-17 15:04:50

吕洪荣 赖德华

 

宽阔平坦的村道、明亮的LED路灯、一排排三层连体风格统一的小楼……如今,一个生机勃勃的美丽贝溪村正拔地而起。然而,谁又能想到,10年前这里曾是一个被洪水冲毁的小山村。

日前,笔者再次来到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贝溪村,见证这个小山村灾后10年的蜕变。

2006年6月18日,贝溪村遭受特大洪灾侵袭,800多亩农田被冲毁,700多人受灾,100多户群众无家可归。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赴贝溪村视察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一转眼10年过去了,贝溪村努力重建新家园,经过造福工程搬迁、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的美丽蜕变。

进入村里,退休教师卢兆荣家门前的对联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上联:总理到村已十载,下联:我村已变新农村,横批:山乡巨变。“10年来,我每年春节都要写这样的对联,记录贝溪的变化,感谢党恩。”卢兆荣激动地对笔者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10年建设,村民住进了洋房,生活环境较之前更好了。按照新村统一规划,截至目前,贝溪村新建的170栋别墅式新房已入住150户,还有20户正在装修,预计今年内,村民们将全部住进新居。

贝溪村党支部书记卢启昌告诉笔者,村里通过实施地质灾害整村搬迁,把地处深山、地灾隐患严重的溪仔口、龙潭甲两个自然村搬迁到卢屋和詹屋自然村,利用卢屋和詹屋的旧宅基地进行集中安置。实施了1.3公里的道路硬化和拓宽改造项目,有效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去年该村又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投入60万元改建文化活动中心,现主体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

此外,为改变村容村貌,村里建立了卫生管理制度,聘请了专职保洁员,并在各公共区域添置垃圾桶、垃圾箱,当地村民投工投劳,主动进行全方位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同时,在沿河900多米路段实施了河道清理工程和防洪堤砌建工程。对入村路口至卢屋、詹屋新村等地段进行绿化,共种植苗木1200多株,绿化面积3800多平方米。

新村建好了,村民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采访中笔者了解到,贝溪村10年来共拆除旧房面积30万平方米,实际安置建设占地面积只用了17万平方米,节约出13万平方米的土地,搬迁过来的两个自然村通过旧宅基地复垦又新增耕地6亩。部分村民通过种植烟叶、养殖牛羊等,年人均收入达到9000多元。村民詹文芬种植烟叶,如今成了村里的种烟大户,去年他家的烤烟产值就超过7万元。

“10年时间,我们让贝溪重生、变美;下个10年,我们要让贝溪更美、更富。”卢启昌说,“我们将利用土地流转这一契机,发展蓝莓、葡萄种植等特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和农家乐,着力打造集经济发展、农业观光、生态休闲等为一体的产业长廊带,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