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政和“十二五”建设高标准农田4.7万亩

2016-02-03 15:20:57

本报讯 日前,政和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对全县“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十二五”期间,政和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42个项目,建设总面积4.7万亩,投入资金11060.3万元,目前已全部完成。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新增耕地5396.95亩,新增粮食产能357.6万公斤,有效补充了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连续17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拓展了用地空间。

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成“民心工程”,政和县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组,完善了项目建设各项制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为避免出现项目监理精细化管理不足等问题,除了常规的项目监理,政和县还要求各项目点有1名村两委成员协助现场施工,或邀请当地1至2名威望较高的村民担任质量协管员进行现场监督,切实把好工程质量关,彻底消除村民疑虑,让群众放心。

“为了加强后期管护,我们通过广播、电视、公告等形式,向项目区的群众宣传使用管理的作用和有关规章制度,做到家喻户晓,形成人人爱工程、人人护工程的良好社会风气。收益村组还成立管护队伍,加强工程使用管护工作。”政和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刘军洋介绍说,通过土地整理的耕地,交通便利,水利设施好,水源有保证,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成为大家争相租种的“香饽饽”,租金每亩普遍提高100—200元,村集体将土地整理后新增的耕地留为集体使用或出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陈龚清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