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这两年种地方便多了”——闽清县白樟镇土地整理项目区掠影

2016-01-07 09:45:38

本报记者 陈龚清

 

入冬的山区寒意渐浓,但在闽清县白樟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耕地里,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利用冬闲时节种蔬菜的人们正穿梭于田间地头,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一丝泥土的味道沁人心脾。

作为项目实施的直接受益者,正在地里为芋头覆土的75岁老农吴伯坤主动与记者攀谈起来。“稻谷收完后,农田就进入冬闲期,我们寻思着再种点蔬菜、芋头等,还能增加点收入。”他禁不住内心的高兴劲儿。“政府部门帮助进行土地整理,让我们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这是大好事啊!就是现在农村的年轻人没几个愿意种地,都爱往外跑,只有我们老人家趁身体还可以,多下地种点。”老人说,现在就他和老伴在家,儿子、儿媳妇和孙子都外出打工。他于38年前从江苏迁移到此,在这片庄稼地里摸爬滚打了大半生,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两年,看见大家利用冬闲田种点蔬菜,增加了收益,自己也动了心,跟着种点芋头。

“今年的稻谷产量如何?与之前相比,耕作条件有什么变化吗?”顺着他的话,记者问道。“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道路和水渠的建设,让田里的运输和灌溉都方便了许多。”他接着说道,他家的这块地1.7亩,每年种水稻每亩收成900斤,足够一家人吃。去年种芋头产量有5000多斤,卖了2万多元。“你看,那是同村的村民黄诚将的地,4亩多,一年可以收入10万元哦。”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大片还未采摘的秋葵挂在枝头随风摇曳。

一旁的闽清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俞宜兴介绍说,项目区总面积1240.96亩,分为2个片区,A片区位于白洋村,面积为622.30亩,B片区位于园头村,面积为618.66亩,2012年申报市级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后共新增耕地56.8亩,以种植水稻、蔬菜、马铃薯和甘薯为主,成为水稻生产和商品蔬菜基地,保持并扩大福州名牌蔬菜、西红柿的规模生产,大大提高了耕地利用价值,提升了经济效益。

“现在小型机械在田里可以畅通无阻,这在之前是比较困难的事。”俞宜兴说,项目区内原有耕地由于未经平整、渠系及排水系统不配套,旱、涝灾害比较严重,耕作状况良莠不一。原有的机耕路路面差,年久失修,无法进行农田的耕作管理和运输。通过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和灌溉、排水系统的配套,形成耕作条件良好的现代农业耕作区,并做到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顺着项目区里新修的机耕路往前走,路旁水渠里汩汩流淌的水流清澈而又明快,昔日凌乱的土地已变为“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水利设施配套”的现代农业耕作区。来到另一块地里,60多岁的村民吴观金和家人正在地里为覆土后的芋头盖上白色的薄膜,地里白茫茫一片。“现在水源不用担心,田里的路全部相连,拖拉机也可以进入田里耕种、收割,经过整理的地确实不一样,这两年感觉种地方便多了。”谈起土地上的事,老人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在一路之隔的另一块地里,一位妇女正在田里忙碌,她身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青菜。“大姐,地里只种菜吗?价格好不好?”听到记者问话,这位妇女忙放下手中的活,接过话语回答到:“稻谷收割后,接着种点青菜。之前种西红柿,都是供应福州的大超市,一亩纯收入将近4000元。现在赶种点小白菜和蛾菜,过年时节正好上市。”她介绍说,她家有2亩多地,过去的土沟排水不好,每年台风暴雨时都会淹没农田,农作物受到很大损害。多亏实施了土地整理,修建了水泥渠,如今排涝、防洪都不成问题。她还特别告诉记者,听说福州永辉超市要来这里承租土地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说完后,脸上绽放出会心的微笑。

“土地整理给项目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全县树立了榜样。”告别还在地里劳作的人们,从项目区返回的路上,俞宜兴兴致勃勃地说道。放眼望去,项目区内农田成方、道路宽敞、沟渠顺畅,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成为高产、稳产的现代农业种植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有了保障,也为进一步推进闽清县农村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作了很好的示范。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