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志丹
从地质找矿现场到抗震救灾第一线,从汛期应急抢险到灾后地质排查,从煤矿水患调查到井下透水事故救援现场,从生态环境调查到矿泉水地热资源勘查,他总是冲在最前头,用脚踏实地的付出诠释对地质事业的一往情深。他就是省121地质大队地环院技术中心主任郑志忠。他也先后荣获国土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省煤田地质局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五心”级职工、专业技术带头人,队十佳优秀导师等数十项荣誉。
不忘初心的“傻小子”
郑志忠,1992年毕业于湘潭矿院水文地质专业,当时地质行业处于低谷期,和他同专业的其他3名福建籍同学纷纷转行,只有他坚持了下来。
“地质工作没有捷径,更没有传奇,只有扎实的野外实践才能保障地质工程合理高效地推进。”他牢记刚毕业时老师的谆谆教诲,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他紧紧围绕地质地层和构造演化开展野外自我学习、实践和室内综合分析,虚心向前辈学习,向实践学习,并与同事一道针对矿区地层变化深入探讨,为后期成果总结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基础。在他和项目组成员的一同努力下,他所在的项目组先后被评为“优秀项目组”、“六好地质组”。
在钦佩许多同学最初转行的同时,他也为自己不忘初心,始终坚持的职业选择感到自豪。尽管他的有些同学开豪车住豪宅,而他的老婆孩子前几年才跟随他来到地质队,“蜗居”在70年代建造的不足30平方米没有卫生间的“黑楼”里,直到去年才搬进了两居室的新居。他说,虽然很苦但从不后悔。
走南闯北的“地质郎”
野外329天、330天……一组组数据,诠释了郑志忠对地质事业的热爱;空气稀薄的高原、人迹罕见的沙漠、潮湿闷热的热带雨林、不见天日的地下井巷……一串串足迹,阐释了生命的价值与荣光。
进入新世纪后,郑志忠积极响应大队投身西部大开发部署,于2002年前往贵州,负责钻探资料鉴定工作。他在被誉为“王牌钻机”的原105钻机一呆整整3年,始终与钻工兄弟们同吃同住,耐心指导钻探生产。“志忠这小伙子确实优秀,堂堂大学生居然愿意跟我们大老粗们吃住在帐篷里,跟大家一起搬家劳动,还主动帮我们买菜做饭送饭,真是难为他了。”机长陶克军常常这样夸奖他。3年来,他和105钻机先后辗转贵州六盘水、安顺、毕节等十多个大矿区,在单台钻机上累计完成35个钻孔2万余米钻探生产一线及水工环资料鉴定,钻探资料鉴定连续多年刷新全国纪录。
2010年初,省121队承接了新疆伊犁尼勒克吉伦台煤矿勘查任务,郑志忠又同第一批地质人员前往矿区。3月份的新疆春寒料峭、冰天雪地,他们颠簸了三天三夜才到达驻地。周边路面积雪最厚达到一米多,行走十分困难。宿舍没有供暖设施,生活用水都靠雪水融化使用,加上室内屋顶漏水,室外雨雪交加,项目组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动承担起食堂买菜的任务,每天清晨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中他总是第一个出门,迎着飘飞的雪花赶到集市为项目组买好早餐和一天的菜。郑志忠不仅从生活上关心同事,而且作为专业技术骨干,他还经常给项目组年轻同志传授水文地质工作要求及相关规程规范。他通过研究长时间多次数野外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工作特点,因地制宜地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大大缩短了野外时间,多项成果获得新疆国投公司和自治区领导、专家的肯定。
一方平安的“守护神”
从省内到省外,他总是说得少、做得多,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紧急时该帮得上,铸就了作为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最美底色。
2008年汶川“5·12”地震发生后,郑志忠主动报名奔赴抗震一线。面对现场灾情点多面广、交通不便等情况,他不畏艰难,及时收集现场关键地质要素,不分昼夜地整理资料,分析撰写排查报告。在省煤田局工作队临时增加承担什邡重灾区应急排查工作后,他得知另一名队员由于连日奔波,右脚脚踝扭伤行走困难时,主动提出接替带组开展什邡工作区地灾排查,取准取好现场材料,以最快速度完成该区24个灾情点应急排查评估报告。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四川德阳中江县、什邡市62个灾民临时安置点的现场技术鉴定报告,总行程1万多公里,评估路线数百条,为地方政府紧急部署救灾方案赢得了时间。
福建雨水多,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发。作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小分队的队长,他时刻严阵以待,确保第一时间迅速开展突发地质灾害救援。近年来,他率领队员主动深入89个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险情的地灾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排查隐患2000多个,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作为矿山水害调查防治专家,他还多次对连城庙前、漳平新桥等地的煤矿开展水患调查,为当地煤矿技术改造、资源整合和安全生产服务。特别是2013年连城北团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后,他和其他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内前往事故现场,当时遇难的3名矿工中还有1人的遗体未找到,井下稀薄潮湿的空气夹杂着一股腐臭味令人窒息,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白天在井下调查事故原因,协助寻找矿工遗体,晚上开会商议总结,整整历时一周完成了事故鉴定报告。
转型升级的“带头人”
近年来,省121队提出“转型升级”目标,并将工作重点从传统地质勘查领域转向水工环和广义地质领域。为此,郑志忠更加忙碌了,“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作为该局地质勘查技术带头人,他先后开展了闽西各县(市、区)煤矿水患调查评价、矿集区地质环境调查、土地质量及水土流失调查、生态环境调查、矿泉水及地热勘查等工作,在广义地质的多个新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2014年,他负责主持建阳市漳墩矿区地热资源勘查工作,接到任务后,他带领组员进驻现场开展野外地质填图、可控源物探剖面测量后,选取了最佳孔位。不料该孔位因山地协调困难必须另选时,郑志忠再次对资料进行分析,选取了第二个孔位,但由于地基偏软,即便通过工程手段进行硬化,对于几十吨重的钻机设备来说仍存在安全隐患。接到需要第三次选择孔位的通知后,郑志忠赶到现场时天已经黑了。为了不影响工期,他和钻机人员直接上山,用打火机照着GPS把钻孔坐标记录下来。最终该孔每日最大自涌水量达到1200吨,水温达到50度,首次发现了矿区深部赋存丰富的地热水资源及良好的勘查前景。
这就是郑志忠,23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最美地质情。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