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小项目上做大文章——顺昌县节约集约用地侧记

2015-09-02 10:39:27

本报记者 陈龚清

 

位于闽江上游金溪和富屯溪汇合处的顺昌县,群山河水围绕,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何管好、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做到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共赢?该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黄雯跃一语道出谜底:主要是创新思路,拓展用地格局,在小项目上做好节约集约用地这篇大文章。

为此,该县着力在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谋篇布局,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通过鼓励并积极引导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建设,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合理实施棚户区改造,引导进行集中重建等,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探索出一条符合县域特色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之路。

工业园区“上天去”

走进郑坊镇峰岭村神农菇业产业园,记者发现这里的厂房“高、大、上”,蓝白相间的厂房和办公楼均在3层以上。“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拿那么大面积的地只建一层、两层的厂房,唯有从层高上考虑,向空中要发展空间。”带领记者参观的园区办公室负责人刘利介绍说,“在园区建设过程中,顺昌县国土资源局给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帮我们确定了立体综合配套开发的思路。如今园区采用多层厂房建设模式,相当于用一分地,建了三栋厂房,在土地上,就节省了近一半的钱。”

总投资3.6亿元的神农菇业产业园,占地280亩,园区所在地原先是一个个的小山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这里已是集研发、生产、深加工、冷链物流、废料循环利用、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拥有食用菌技术研发中心、食用菌深加工中心、食用菌废料循环利用中心、食用菌自动化生产中心、食用菌冷链物流中心、食用菌观光旅游文化中心,主要生产“神农白雪”、“神农白玉”等名优珍稀食用菌鲜品,是全国最大的“神农白雪”鲜菇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欧美、东南亚、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底,产业园被确定为福建省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目前,该园区已投资1.8亿元,完成8栋厂房主体工程、1座仓库及制冷中心建设等,建成日产10万瓶海鲜菇生产线,年底将建成精深加工生产线。

进入加工车间,透过玻璃窗户,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将刚采摘下的“神农白雪”称重、包装,工厂化、集约化生产食用菌,改变了以往那种分散、技术含量较低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公司用地80%是以低丘缓破地为主,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后,年生产鲜菇能力由原来的600万袋提高到1000万袋。”公司董事长池茂连告诉记者,企业要提档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土地成为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按照传统的生产模式,盖一层厂房需要8000平方米的用地,这几年,企业放弃了原有的单层厂房建设的念头,征用荒坡地建设多层永久性厂房,等于“向天借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公司将新增标准厂房2.6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将达2160万袋,形成年产值8000万元的生产规模,将成为我省食用菌龙头企业之一。

城区建设“地下走”

驱车驶过顺昌城关水南桥头,只见原先的地标性建筑——顺昌电影院,如今已拆除,正围挡施工,空地上几台挖掘机正在加紧作业。从顺昌县国土资源局了解到,作为县城核心商业区的电影院改建项目,将改变过去只利用地上空间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商场,以进一步提高城市改造项目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据了解,该地块面积为3266.72平方米,作为商服项目建设开发用地,地面建筑规划设计成五层,建筑面积8166平方米。从该地块改造景观图和效果图上可以看出,改造过程中将充分利用原地块及一路之隔的双溪公园的地下空间,在地面留足广场与公园用地面积,确保建成后原广场与双溪公园面积不缩小。此外,在地下空间再开发利用两层,用做地下商场或经营性停车场,如此,将大大拓展原先地块的局限与利用效率,而且为当地人民打造一个高品质的休闲、购物、娱乐场所,弥补城区没有商业综合体的短板。

顺昌县国土资源局征转用地股工作人员兰才兴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地下休闲、商业设施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在同等用地面积下增加一倍的建筑面积。此举不但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发挥了土地的最大效益,进一步提升了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而且也成为该县土地资源统筹利用、滚动开发的一个先例。

改造安置“集中来”

在顺昌县城关富屯溪畔,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几十幢新建的楼房,这就是该县为安置全县国有林场老职工、危房户而集中建设的西岗小区,是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场地。

作为林业发达县,顺昌县国有林场危旧房比例高,基层采育场普遍存在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职工子女就学困难以及水、电等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加上2005年、2006年和2010年的特大暴雨洪灾侵袭,全县林区大量生产、生活设施被毁。这些边、远、散居的林业工人的住房如果原址重建的话,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占用大量土地。因此,从2007年开始,顺昌县就在全省率先进行林业系统灾后重建和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异地重建工作,先后建成728套、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300套、总建筑面积为16880平方米的廉租房,让多年来遭受洪灾或地质灾害以及居住偏远且生活环境差的林业离退休人员进城安享晚年。全部工程完工后将建起3000多套安置房,加上县里的廉租房、其他单位的安置房、县福利院以及当地村民,这里将形成一个拥有近万人口的住宅新区。

进入西岗小区,映入眼帘的除了一幢幢新建的楼房和在建的工地,还有高标准绿化美化景观带来的赏心悦目。据介绍,为建设好安置新区,该县把林业棚户区改造和地灾搬迁安置捆绑成1个搬迁主体联合建设,既整合了公共土地资源,又避免了城市零零碎碎圈占土地。以棚户区改造为例,之前全部居民散落的住宅就占地近千亩,改造后安置居民仅需300多亩,户均用地面积67平方米,节约集约用地600余亩。

与此同时,该县在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中,还积极引导重建户按套房格局建设公寓楼,以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例如,双溪街道康和新村、鹭昌小区用地面积60亩,安置灾民878户,户均用地面积45.56平方米;洋口镇大爱村用地面积100亩,安置灾民704户,户均用地面积94.7平方米;大干镇大里新村用地面积29亩,安置灾民280户,户均用地面积69平方米。

坚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破解土地资源瓶颈、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内容来抓,顺昌县在精打细算中实现资源优势集聚。如今,该县正在大力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逐步形成了节约集约的良好社会氛围,有效提升了全县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能力,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