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龚清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安溪县国土资源局采访,获悉该县官桥—龙门石材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一期5个治理片区已竣工,正在准备接受验收,二期治理工程正有序推进。跟随设在该局的矿山治理示范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记者前往矿山一探究竟。
曾几何时,丰富的饰面用花岗岩矿,是官桥、龙门一带的支柱产业,但多年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存在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和安全隐患。2011年,安溪县在全省率先实现石材全行业退出,并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2012年,官桥—龙门花岗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列入国家示范工程盘子,计划在5个年度内,分三期实施矿山采场和排碴场边坡治理、截排水系统治理、矿区道路及其边坡治理、矿山迹地植被恢复治理等。为提高修复用地的使用价值,在具体实施方案中,安溪县将旅游概念贯穿生态修复主线,力求整治效果与旅游环境融合,营造秀美景观生态环境。
从龙门镇区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矿区进发,山路上到处是被雨水冲刷形成的沟痕,越野车艰难地爬过一道又一道陡坡,终于来到一处名为跌死虎的矿区,眼前赫然出现一片由石头一层层垒起来的“梯田”,蔚为壮观。“这里俗称跌死虎,顾名思义,陡峭的山体老虎都走不过去。”示范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柯海民告诉记者,跌死虎矿区是一期工程最大的一处治理点,峰顶是矿区最高点,标高为1044.4米,由于采用山坡式露天开采,开采高差最高达 200米。长期的采矿行为,山体已变成光秃秃的一片,没有了绿色,一遇风雨天气,从山上冲泄而下的雨水就夷平整个山地。原本脆弱的地质环境“不堪重负”, 诱发或加剧了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与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
“通过削坡降险砌挡墙,把它一级一级砌起来,消除废弃石渣的安全隐患。”跌死虎片区治理承建单位,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说,眼前的这些石坎梯田,是在悬崖峭壁中改造而成的。为了在采矿之后“苍白”的土地上种树,施工方为治理区域表层覆盖了60—80厘米厚的土壤,以作开辟茶园、苗圃、林地等使用,并选择适应边坡等土地条件的植物种类,对矿区道路边坡以及局部采面进行覆绿处理,在平缓地区则选择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弃渣区则通过梯田化处理种植茶树,形成当地特有的茶园景观。下一步,对一些比较陡的边坡,将采用覆土边坡的方式,播撒草籽,种植灌木、乔木,起到固土和防止滑坡的作用。
沿着陡峭的山路,我们来到跌死虎矿区的山顶,只见一排泡桐树长势茁壮,路旁修建起的亭廊,成为山顶观景平台。站在凉亭边举目远眺,矿区几处采石场与周围绿意盎然的植被极不和谐,犹如秀发之中长了“癞痢”,右前方的西姑庵片区和狮子寨片区,石料开采遗留下来的“疮疤”清晰可见。往下望,山脚下是一座坝,坝体旁则是一处新开垦出的地块。“目前已经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矿山废弃地整治工作,并将逐步实现废弃矿山再利用,3至5年即可建成一条生态绿色带。”示范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谢燕生告诉记者,为使废弃矿山治理工程成为一个变 “废”为“宝”的工程,安溪县立足于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结合治理区实际,将园林景观开发、旅游资源挖掘等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开发建设雕塑艺术旅游区和矿山公园,以点带面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并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与南翼新城规划相衔接,使自然景观与后天景观浑然天成。
“这面大石头就是效果图上看到的准备进行摩崖石刻的地方。”谢燕生指着道路一侧光滑的大石头介绍说,石头上无法种植植被进行覆盖,自然复绿难,只能结合景观效果考虑,对裸露面进行景观修饰。
站在山头放眼望去,只见层层石头梯田如一条条玉带般环绕山岭。经过介绍得知,一期工程实施后,可整理出耕地0.999平方千米、建设用地0.067平方千米、林地0.938平方千米,其它用地0.284平方千米。因地制宜,斜坡地栽植经济树木,“梯田”上种植茶树和油茶,部分裸岩采面进行摩崖石刻等景观处理,充分挖掘旅游潜力,以提高整个治理区内土地利用和附属价值。相信用不了多久,矿区就能树木葱郁、花草繁茂,现出生态花园的雏形。
离开龙门镇,驱车来到官桥镇铁峰山矿区,这里是二期治理工程的“主战场”,治理面积5.78平方千米,作为“安溪红”荒料的主要产地之一,区内曾经有建筑用饰面石材采场48处。
由于大雨冲刷,上山的路裂开了许多条大口子,车辆无法开到山顶。“像这样的地裂缝也是我们治理的一项重点内容。”谢燕生说,首先需要进行路基整理,然后根据裂缝的规模和危害程度对矿区内的地裂缝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实,同时在表面进行封闭防渗处理,最后再进行路面硬化。
记者与两位工作人员一起顶着烈日攀爬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山腰一处数十米高的陡崖上。站在崖面上抬眼望去,只见满山都是大石块,个头普遍较大,近20年的规模开采,让铁峰山“很受伤”,由于矿区开采面积大、荒料石渣多、遗留采矿坑多,开矿随意弃置的废石及废碴均散落在坡面,压占大量林地及耕地。开采后的矿山高低不平,断壁残垣,凹陷深坑,需要削减坡度,降低标高,回填整平,如改造成林地、园地或耕地还需大量回填黏土,挖沟、造渠、修路。
在普通的山地上种点树、栽点花、建个农家乐,并不算什么复杂的工程,但要在深度采掘之后的土地上种树,不仅是体力活,更是一笔开销不小的技术活。谢燕生告诉记者,在景观打造之前,首先要对采面上的孤石、碎石进行处理。这些几吨重的大石,需要进行切割破碎,然后才能运走,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为此,治理过程中,拟通过人工机械整平,形成若干个平台,自上而下进行削坡处理,尽可能将原坡面上的矿碴清理至坡脚集中整平处理,同时在坡底外5—10米处设置拦碴坝,以保证下方村落房屋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整个治理过程主要完成不稳定边坡处理、拦渣坝修筑、堆渣场整治、浆砌挡土墙、采场回填和植被恢复等,不仅要达到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目标,而且要实现矿山废弃地再利用。
治理完成后,同样要在矿区土地上种植经济林、生态林及修建与之相配套的植被恢复供水设施,使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得到改善,成为厦门特区的绿色屏障及厦漳泉的后花园。
安溪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已有了良好的开端,据了解,整个治理区域生态修复后,生产茶叶年收益预计可达300万元左右,果林经济及林下作物经济年收益约400万元,旅游收入约300—400万元。修复后的生态山体与原有自然环境将形成旅游开发的基础,为安溪创造生态、经济、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效益。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