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盘活土地资源 拓宽致富门路

2015-07-09 08:52:37

德化上涌镇利用山垄田及半荒芜地发展设施农业

本报讯 日前,记者在德化县上涌镇刘坑村康绿食用菌基地看到,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工人们正制作香菇菌棒,一旁的规范化食用菌菇棚里,一层层菌棒整齐地摆放着。通过土地流转,这片昔日的山垄荒地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大量外出,上涌镇一些耕作条件较差的田地出现撂荒。该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盘活资源,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打工挣钱。

2014年5月,经过德化县产权交易中心撮合,康绿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地刘坑村,流转被抛荒的耕地180亩,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

基地负责人赖有湖介绍说,180亩土地涉及200多户村民,流转价格以每亩250公斤干谷计算。土地流转后,双方都能“借地”生财,合作社有了适度规模的土地,年生产845吨食用菌鲜品,产值930万元。而村里的土地不再荒芜,100多名年龄较大的村民可以就地就业,成为合作社的农业工人,每人每天工资100多元。

“这些香菇一茬只要六七十天就可以采摘,利润大、见效快。”赖有湖告诉记者,规范化食用菌菇棚设施完善,仅喷灌设施就有两套,一套负责保湿,一套负责降温。相较于传统的覆土种植,茹棚种植是把菌棒放在架子上,四面全部会长出蘑菇,不仅每亩种植的菌棒数量有所提高,而且单根菌棒产量也有所增加。现在马上要进入生长季,菌棒数量可保持150万根以上,反季节也可保持100万根。如今,康绿食用菌种植基地已成为泉州市最大的黑木耳、香菇生产基地。

据悉,去年以来,上涌镇共实现土地流转800亩,促成刘坑村康绿食用菌生产基地、曾坂村马蹄莲种植基地等4个项目建设,促进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陈龚清 林星焕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