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让贫困农户住进美丽家园——龙岩推行“五四模式”实施造福工程纪略

2015-02-05 09:51:13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十二五”时期造福工程的指导意见》出台后,龙岩市积极落实,把实施造福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及工业园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开发式扶贫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相结合,努力实现整村搬迁,帮助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共和谐”的目标,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是贫困山区农民摆脱贫困、提高发展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贫困乡村农民走出大山,建设美丽家园的‘助推器’!”1月16日,说到实施造福工程以来取得的成绩,龙岩市扶贫办负责人张木生掷地有声。

龙岩市自1994年实施造福工程以来,已连续21年圆满完成省里下达的搬迁任务。据统计,全市整村搬迁行政村30个、自然村1134个,新建集中安置点375个;仅2014年,该市就完成搬迁安置和危房改造8300户3.6万人。此外,16个省级和30个市级集中安置区现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张木生说,这些都得益于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中推行的“五四模式”,即:坚持“四条原则”、做到“四个结合”、采取“四种类型”、强化“四条措施”、取得“四个成效”。

坚持“四条原则”

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该市先开展造福工程调查摸底,然后科学编制市、县(区)“十二五”造福工程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灵活多样的原则。宜整体搬迁的就整体搬迁,宜分散搬迁的就分散搬迁,不搞一刀切,形式多样,灵活安排。

群众自愿的原则。广泛听取并切实尊重搬迁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严格执行群众自愿申请,县、乡、村三级审核批准程序,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量力而行的原则。建房地址、建房标准通过群众讨论决定,政府不包办代替,更不搞花架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

做到“四个结合”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结合古民居保护,统筹建设培田造福工程新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漳平市仓坂村、芦芝村,新罗区黄地村、新祠村、小吉村,永定县抚市镇贝溪村、下洋镇觉川村针对那些渴望搬迁又不愿搬得太远的群众,把造福工程安置新村规划建设安排在行政村所在地,实现群众的搬迁愿望,既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又为新村建设聚集力量。

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当地发展“一产一品”、“一村一品”及农业科技项目相结合,帮助群众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和观光农业,增加搬迁群众固定的收入来源。新罗区结合灾后重建,把白沙镇樟坑、小溪、营斗三个行政村整村搬迁到白沙镇西溪新村,用地总面积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现已搬迁688户2583人。搬迁群众利用白沙电站水库资源,发展水产养殖,成为一项固定的收入来源。

与发展工业园区相结合。如漳平市政府结合万亩工业园区建设,在西园乡建设造福新城,把全市16个乡镇需搬迁的群众安置纳入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当中,把集中安置区建设列为工业园区建设的组成部分,既解决了搬迁群众生活出路问题,又可为工业园区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与防灾减灾相结合。针对山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实际,把地质灾害点的群众纳入造福工程规划,实施整体搬迁,有效防止因受山体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侵袭而返贫现象。如新罗区白沙镇针对山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实际,把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营下、营岐、吕风、孔党、罗坪、陈地、苏一田、大盂、珍坑、吕洋、半岭等11个行政村近万名群众整村搬迁至集镇集中安置。

采取“四种类型”

城镇型。把搬迁群众安置到县城、集镇,推动城镇化进程。同时,充分利用城镇的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帮助安置群众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如上杭县在县城建设造福工程新区,目前已征地200亩,计划安置500户,并对安置在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搬迁户由县财政给以每人增加1000元的补助。

园区型。在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周围兴建造福工程新村,依托龙头企业发展产业经济,形成“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规模化经济园区。如连城县在县城与工业园区之间建设一个能安置500户以上的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

拼村型。将分散的偏僻自然村群众,统一合并搬迁到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集中安置,发挥中心村的“五通”优势,减少搬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如武平县东留乡泥洋村将分散的21个自然村800多名群众集中安置在泥洋造福工程新村。

公寓型。结合新农村建设,集中规划兴建安置公寓,集约用地,便于管理,减少基础设施分散投资。新罗白沙、苏坂,上杭通贤、南阳,漳平西园,公寓式安置率达100%。

强化“四条措施”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订《关于加快推进“十二五”时期造福工程实施意见》,把造福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市对县(市、区)年度党政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加大财政资金投入,2012年开始,龙岩市财政投入造福工程专项资金由原来的800万元增加到4800万元;建立健全造福工程工作机制,做到任务有布置、工作有措施、落实过程有责任;完善督查反馈制度,确保年度目标任务按时序保质保量完成。

群众参与,公正透明。全面推行“三公开”、“四个有”和“五参与”监督机制,通过组织群众成立监事会,有效监督项目的实施和补助资金的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安全有效。2011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造福工程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现象。

统筹协调,确保投入。为了破解资金筹措难题,该市采取“三个整合”的办法:整合项目资金、整合社会资金、整合财政资金。据统计,2011年以来,该市各级财政补助造福工程资金2.47亿元,有关部门资金整合0.5亿元,群众自筹投入5.76亿元;社会力量大力支持水泥、钢材等物资1987.1吨,捐助资金439余万元。

突出重点,破解难题。突出整村搬迁、集中安置、节约用地,力求做到低成本安置、高标准扶持;从提高搬迁群众素质入手,破解后续帮扶难题,2011年以来,每年完成搬迁户劳动力技能培训900人,农技和转移引导培训约5000人;制订贫困户、五保户帮扶措施,破解整村搬迁不落下一户的难题,做到全村一户不漏,一人不留。

取得“四个成效”

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昔日牛马驮、铁锹翻、锄头刨的原始耕作方式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机耕、机拉的现代机器。电视机、电话、手机、摩托车、小汽车已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正是由于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变,搬迁群众都能轻松越过贫困线,达到一搬就脱贫的效果。

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群众见识多了,获得各方面信息容易了,人们的思想也有了直接的转变。贫困群众不再坐等救济,而是积极主动地学技术、学管理、闯市场,千方百计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民搬迁后,原居住地有的实行退宅还耕、有的实行退耕还林,同时,由于当地人口数量的减少,靠山吃山的现状得到有效遏制,大大缓解和减轻当地生态的压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走出大山的贫困农户结合当地实际,学得一技之长后重新创业,大力发展毛竹林、养牛养鱼、果业种植等产业,人均纯收入增长60%以上。搬迁农户不再出现有病因山高路远耽误医治及因受自然灾害侵袭而返贫的情况。实施造福工程,构建了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的新机制。   吕洪荣 蔡添高 张永华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