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 露 房永雯
省121地质大队地质矿产勘查院作为共青团中央授予的“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获得者,10年来,该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精神,找准公益性科技服务型地勘队伍定位,扭住“服务福建省全面推进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目标不放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贡献了地勘力量。
10年来,该院调查人员奔走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山路上,承担我省7个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地层、火山岩、侵入岩、构造、经济与灾害地质等方面均成效显著。
定标奋进 勇启新程
“我有幸参与、负责了6个区调项目,见证了121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该院曾荣获原省煤田地质局“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项目一、三等奖以及中煤工业协会一等奖的区调项目负责人江仁剑说。
2014年,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被定为省121地质大队转型升级重点新领域。当时漳州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所有人,面对陌生的区域野外路线调查和剖面测量工作等重重困难和转型重担,心情既激动又忐忑。在时任队总工程师郑富龙的支持下,在项目野外工作组组长殷建国、姚修春的带领下,组员们加强学习探索,查找实施规范,咨询请教同行,邀请专家授课、实地指导。经过3年努力,项目顺利通过野外验收和最终报告评审,该院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首战告捷。
2022—2024年,福建1:5万晒口、书坊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遇到了新挑战——变质岩区。闽北地区变质岩的核心区在晒口幅、书坊幅一带,调查区变质岩区面积达到65%,区内变质岩是省内最老地层。同为90后党员,项目负责人宋秋平和技术负责人胡霞兵,作为原省煤田地质局“十三五”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省121地质大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获得者,在项目设计阶段,借鉴省内以往变质岩领域的优秀地质成果资料,并向原省煤田地质局地勘处区调专家、教授级高工黄昌旗请教变质岩区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工作技术方法,形成了以变质岩分类命名为基础,深入调查研究变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变形变质特征、变质温压条件、变质时代及原岩时代等内容的工作思路。组员们在常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侵入岩Sr-Nd-Hf同位素、变质岩石榴子石-黑云母矿物对温度计等变质岩领域的新方法。最终,晒口区调项目获得野外验收、成果报告“双优”,部分变质岩新研究方法的应用得到评审专家组一致好评。
精研探微 铸就佳绩
10年来,该院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人员坚守“以匠心追求极致,以区调争先作为”的初心,从“门外汉”成长为“专家”。
2020年,该院承接了福建1:5万柘荣县、柏洋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柘荣县位于闽浙两省交界,与多个县(市、区)相邻,调查区地形险恶,高山、峡谷密布,最大落差达1400米,调查路线起点到终点常要翻越整座大山。组员们天还未亮就要出发在调查区内攀山峰、趟河流,夜幕低垂才收队。夜晚,在驻地整理内业资料。恶劣天气时就在室内钻研区域地质调查规程规范,完善路线方法、做细资料研究。
时代不负争创者。柘荣区调项目顺利完成了848平方千米的地质填图、近200千米的剖面测量以及1730件各类测试样品,赢得野外验收“优秀”,成为原省煤田地质局首个获评“优秀”的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我们院是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我们组组员大多是党员、团员,肯定要当先锋、走前头。”回首往事,项目负责人江仁剑如是说。
翌年,该院承接的福鼎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项目组组长童汉林的带领下顺利开展。作为队先进工作者的童汉林有着追求极致、不断学习的劲,他请教多位专家,甚至前往其他项目组现场学习。在全组努力下,完成了1:5万区域地质填图905平方千米、1:1万专项地质填图23平方千米、各类剖面测量169千米,重新圈定了测区地层分布范围,基本查明测区火山机构类型、空间分布、叠置关系,基本查明测区构造格架、断裂带分布特征等;在福鼎市松洋村一带的早白垩世火山碎屑沉积岩地层中发现木化石——硅化木,是闽东火山岩地层中首次发现硅化木。项目野外验收、报告评审获得“双优”,是原省煤田地质局、省121地质大队首个报告获评“优秀”的区域地质调查项目。
此外,2024年福建1:5万福鼎县、前岐镇、彭坑、矾山镇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二十一届“优秀地质勘查报告一等奖”。
笃行致远 谱写华章
“有些人把区域地质调查称为终日与高山深谷打交道的‘苦差事’。可我们觉得这是光荣、幸福的事业。”福建1:5万山头关、茶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副负责人陈清金说。“要承担重担,挑起大梁。”项目负责王斌东更是敢担当、有作为的代表,他是主动要求担任项目负责的。
为获得野外地质环境的一手资料、有应用价值的调查成果,5年来,王斌东、陈清金坚守区调野外工作,多半时间在一线,多年的野外工作锤炼和参与5个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积累,特别是他们的吃苦耐劳、担当作为的精神感染着福建1:5万山头关、茶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成员,激励他们在艰苦的闽北乃至武夷山脉开展地质工作,观测岩石的形态、结构、构造与成分,剖析地层堆积规律,探寻地质构造演变历程。项目在2025年顺利通过专家组野外验收和报告评审,获得“双优”的好成绩。
福建1:5万大安、岚谷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区域位于我省与江西交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黄岗山,最高峰海拔高达2164米,最低海拔500米。生态环境优越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却是毒蛇、毒虫、狗熊等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为全力做好调查工作,该院任命曾荣获原省煤田地质局“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中煤工业协会一等奖的“老将”李雪平为项目组组长。
初期,李雪平带头跋山涉水、精心踏勘,为后面各项工作做准备。
黄岗山山路蜿蜒于大峡谷的崖壁间,曲折漫长、颠簸险峻,组员们常常半路就晕车呕吐。“受海拔、气候影响,山上植被大多矮化胖身、侧枝繁密,只能匍匐爬行。”调查工作人员回忆,地形切割剧烈、高差巨大,常前脚在密林、后脚临悬崖。组员们每天凌晨5点起床,在“搓板路”乘车颠簸3小时多抵达山顶,一直忙到下午5点才收工。他们常常累得一上车就睡了,却又要一路颠簸回到驻地。然而,面对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和危险艰苦的工作环境,组员们没有叫苦喊累,因为他们深知,区域地质调查不仅能为国家公园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关键线索,也能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