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明辉 郑与国
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托地质资源禀赋,挖掘地质科学文化,推动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建设的惠民举措。
自2020年中国地质学会启动地质文化村(镇)评定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地质文化村(镇)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已有7个村(镇)荣获全国地质文化村(镇)称号,包括平潭综合实验区北港村、大田县杞溪村、浦城县富岭镇、上杭县贵竹村、大田县华兴镇、建阳区书坊乡和安溪县灶坪村。其中,三星级5个、挂牌筹建2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充分挖掘全省乡村地质文化资源禀赋,做优做强地质文化村(镇)品牌,精心培育地质文化产业,打造地质文化传播交流平台,提升地质文化传播能力。”省地质学会理事长黄玉荣表示,建设地质文化村(镇)旨在将资源转变为资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拓展“两山”转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
值此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地质文化村(镇),探寻它们如何以地质为笔,文化为墨,描绘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
1.资源丰富 优势凸显
山峦叠嶂间,奇岩异石星罗棋布,独特的花岗岩地貌上有自然天成的巨大风动石,有酷似海马、野猪、猪八戒、乌龟、金蟾、“生命之根”等象形石;有人称“闽南小三峡”的下马水大峡谷,有秀丽壮观的阶梯瀑布……初春时节,走进安溪县龙涓乡灶坪地质文化村,仿佛走进石头“动物”王国,让人享受到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仅给灶坪村留下了火山喷发遗址、侵入岩遗址景观,还有峡谷、瀑布、温泉、富硒土壤等地质资源。”原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总工程师陈泉霖介绍,灶坪村地质景观可谓是火山岩地貌的活教材、花岗岩象形石的艺术长廊和峡谷与瀑布的立体画卷,具有较高的研学价值。
灶坪村保存了距今约1亿年的火山活动遗迹,包括古火山口、火山锥、破火山口等完整的火山结构。这些遗迹记录了中生代火山喷发的壮丽场景,其中火山口横切剖面清晰展示了火山岩的层状堆积特征,成为地质研学的天然课堂。
此外,晶洞花岗岩中发育的簇状石英晶体、玛瑙等矿物,展现了岩浆冷凝过程中的流体活动痕迹。区域内广泛分布的晶洞花岗岩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象形石景观。重达数十吨的“风动石”仅以数平方厘米支点立于基座,微风轻拂即可晃动,堪称“天然平衡术”的杰作;柱状节理发育的花岗岩体形似男性生殖器,与周边“双乳峰”等景观共同构成自然生殖崇拜意象;龟形巨石静卧茶园,头部、龟甲纹理栩栩如生,成为村民祈福的象征。
还有断裂构造切割山体形成“闽南小三峡”之称的下马水大峡谷,谷深达百米,两侧赤壁丹崖对峙,谷底溪流湍急。与之呼应的阶梯瀑布群,多级跌水落差累计超50米,丰水期气势磅礴,枯水期则如银链垂挂,展现了流水侵蚀的强大塑造力。
而贵竹村则以典型的花岗侵入岩地貌为主,经长期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形成山丘、石林、奇石、崖壁、洞穴等多样地质遗迹景观。
书坊乡以古元古代大金山岩组变质岩为核心,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兼具古元古代地质演化特征。
华兴镇(杞溪村)位于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喷发带核心区,火山岩类型复杂多样,包括熔结凝灰岩、流纹岩、碎斑熔岩、火山集块等,火山熔岩洞与流水叠瀑景观交相辉映。
北港村风化火山岩敲击不同部位可发出不同声音,配合潮汐声形成“天然地质乐曲”。“这里的石头会唱歌”成为网红打卡地……
“八山一水一分田,从山川到滨海,从西到东,多期性的地壳运动,形成了八闽丰富多姿的地质资源,有丹霞、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有花岗岩、火山碎屑岩、玄武岩以及滨海地貌景观等,加上长期的人类活动留下独特的人文景观,我省创建地质文化村具有明显的优势。”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首届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王仁山表示。
2.专业支撑 助力创建
“用专业的视角将灶坪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为灶坪村申报地质文化村提供充分科学依据,更为安溪县偏远山村推进乡村振兴、深化闽台融合开辟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2024年12月3日,安溪县政府给原省煤田地质局写来感谢信,盛赞该局在创建灶坪地质文化村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省7个地质文化村(镇)的成功创建,是专业支撑地质单位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和生动注脚。
“作为公益性地勘单位,我们开展地质文化村(镇)创建工作要讲政治,这是我们履行为民服务的职责之事,义不容辞。”省197地质大队党委书记戴定贤说。
省第八地质大队作为贵竹地质文化村技术支撑单位,完成各类资源点调查377点(处)、照片591张、视频20余G,农业地质调查97件(套),水资源调查13件,岩矿测试40件。通过调查,发现贵竹村具有较高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30处,其中国家级(Ⅱ)3处、省级(Ⅲ级)11处、省级以下(Ⅳ级)16处,为贵竹—华家地质文化村规划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早在2019年,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全国地质遗迹立典调查与评价”项目组就走进大田县。经过选点踏勘,选择了以中生代火山地质遗迹为主要资源的杞溪村作为地质文化村的示范建设点。项目组利用两年时间深入挖掘杞溪村的地质文化资源,并结合杞溪村的人文历史资源,为其量身定制了以火山为主题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2022年,该中心再次与大田县携手,将地质文化资源调查范围扩大至华兴全镇,以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石,探索地质文化助推地方发展的现实路径。
作为主要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先后为北港地质文化村和书坊地质文化乡创建提供技术支撑。
2020年,该院在成功申报平潭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工作基础上,依托承担的原省地矿局广义地质项目“平潭北港地质文化村调查评价与规划研究”,积极开展北港地质文化村的申报工作。
项目组技术人员通过对北港村的地质遗迹资源、环境地质条件、传统的民俗文化、石厝建筑文化、海洋文化和台湾文创文化等详细调查,编制了规划方案、制作了科普视频和宣传画册等,深度挖掘北港村的地质科学和文化资源;并为北港地质文化村设计了Logo,规划地学科考路线,制作标识牌、故事墙和宣传导游册等文创产品,建成以“山海田港厝、两岸渔乡情”为主题的全国海岛地质文化示范村。
在书坊乡调查时,该院项目组技术人员深度挖掘了历经宋、元、明、清,绵延近千年,素有“图书之府•建本之乡”之称的悠久历史文化,将地质调查成果融于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书坊地质文化乡建设报告》及科普产品,为书坊建设“地质+生态旅游”型地质文化乡提供技术支撑。
在富岭镇的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省地质测绘院项目组利用地理信息和遥感调查优势,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富岭镇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监测,为地质遗迹规划和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
“正是一支支实干担当、专业过硬的地质队伍的努力,我省申报地质文化村(镇)的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推进。”省地质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3.凝聚合力 有序推进
“要严格依照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标准要求,着重推荐能够充分挖掘地质遗迹内涵、讲好地质故事,能够有效拓展‘两山’转化路径,促进乡村振兴的村(镇)。”黄玉荣对申报推荐工作提出了要求。
省地质学会作为推荐单位,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有序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创建工作。
为了确保申报工作质量,省地质学会提前介入,主动对接申报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在选点论证阶段,结合当地的地质资源、人文历史和发展需求,为申报单位提供科学的选点建议。在调查评价环节,跟踪技术支撑单位的调查成果,全面、准确地摸清地质遗迹资源家底。在策划设计与产品开发过程中,引导申报单位充分挖掘地质文化内涵,将地质元素与当地的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地质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在推荐申报过程中,严格按照“坚持标准、宁缺勿滥、精心实施、打造品牌”的原则,对申报材料进行预审,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核,严格把关,优选推荐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村(镇)。在建设实施阶段,持续跟踪指导,帮助地质文化村(镇)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众人拾柴火焰高。安溪县自然资源局局长许充分表示,安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到现场调研,给予大力支持。在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省地质学会的指导下,从县到乡到村,从政府工作人员到村干部到乡贤,包括县直有关部门凝成合力,有力地推动了地质文化村的创建工作。
省197地质大队攻坚克难,将两年任务一年完成,呈上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建设报告,精心打磨画册、视频,凭专业实力夯实申报根基。
“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格局。”省地质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新闻报道作为评选的加分项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
省广播影视集团乡村振兴频道、《香港经济导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和学习平台,以及省自然资源厅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给予高度关注并跟踪报道。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乡村振兴•公共频道报道团队多次深入灶坪村,在电视端及网端跟踪报道达34次。
省纪委监委、省老干局“文博志愿者银发先锋工作室”调研组,不辞辛劳先后多次深入到灶坪村调研,考察了灶坪古火山口地质遗迹、明清时期“灶坪窑址”,还助力对散落在灶坪的文物进行了鉴定。驻省自然资源厅纪检监察组原一级调研员冯岩14年如一日,心系灶坪,义务帮扶、竭尽全力助推灶坪谋发展,从策划创建灶坪地质文化村到材料报送,多次到灶坪村协调相关事宜,无怨无悔。
在华兴镇成为全国唯一由地质文化村升级为地质文化镇的典型案例后,南京地调中心紧扣宣传热点,紧抓宣传节点,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多渠道宣传手段,切实提升宣传工作实效,其“华兴地质文化镇系列宣传”作品获得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中国矿业报社、中国绿色时报社组织开展的第二届“守正创新讲好自然资源故事”案例征集评选优秀案例称号。
2020年以来,《中国自然资源报》《海峡资源报》等行业报刊,以及三明、龙岩、泉州、南平等市融媒体对我省在创建文化村(镇)中,以地质工作赋能乡村振兴、拓宽“两山”转换通道为主题进行宣传报道,有效提升了地质文化村(镇)品牌知名度。
“今年省两会期间,我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分别提出《关于将建设地质文化村纳入福建特色乡村振兴重要项目的建议》和《关于将建设地质文化村纳入福建特色乡村振兴的提案》,有力地推动了地质文化村的创建工作。”省地质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各界的鼎力支持,让全省的地质文化村(镇)创建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也让地质文化村(镇)牌子走进公众视野,吸引更多的村(镇)参与创建工作。
4.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遵循“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建设理念,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主要模式有“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地质+综合服务”等,目的是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镇村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以“地质+”为载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有效地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除了地质之奇外,各地还有丰富的人文之美,比如灶坪村的闽南茶马古道留存完好、千年古刹凤山岩香火缭绕、雕工精湛的清代辇轿流光溢彩、七叶衍祥的佳话口口相传等。”王仁山介绍,各地人文民俗与神奇地质景观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独特而迷人的画卷。
“基于宝贵的地质和文化资源,灶坪村确立了‘地质+综合服务’的建设模式。”灶坪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将地质文化村建设规划与村庄规划有效衔接,积极参与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创建“安溪灶坪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目前,已有9家从事农业种植、生物、食用菌、科技文化的台资企业进驻,为当地乡村振兴和两岸农业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贵竹村充分利用双髻山山丘、石林、奇石、崖壁、洞穴等雄伟壮观地质遗迹资源,以“地质+生态旅游”为建设模式,致力于打造特色地质文化村。在地质遗迹科考研学区,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和学习各种地质现象,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在红色旅游研学区,则通过展示革命历史遗迹和文物,让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在生态品质提升上,加强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让贵竹村成为了地质遗迹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典范。
北港村以古朴亘古的身姿,构成了一幅原生态的海岛美景,被《国家地理》杂志形容为“谜一样的彩色城堡”。该村以“地质+生态旅游”为主线,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据统计,全村拥有在营民宿客栈、餐厅酒楼152家,特色摊位34家;拥有“风中旅行文创工坊”“石头会唱歌”艺术聚落2个成熟的台湾文创品牌;培育孵化“融来+两岸对台交流中心”“岚台文创交流坊”“李哥手作工坊”等多个两岸文创工坊及名人创作室,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一张亮丽名片。
华兴镇举全镇之力规划统筹,采用“地质+综合服务”建设模式,围绕仙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昆山油茶产业中心建设,在杞溪、横坑、张墘、柯坑、早兴5个连片中国传统村落,开展地质遗迹及相关民俗文化、古村落资源、特色农业等项目建设,成功将地质元素融入到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从产品到产业、从文化到文旅,开辟出了一条建设地质文化镇独有的特色发展之路。
富岭镇致力于打造“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富岭”,将地质遗迹、人文资源、农副产品等各类资源串珠成线,不仅实现了地质遗迹保护和活化利用,发展了天然富硒土地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南宋时期就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的书坊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誉为“图书之府”。这里刻书业在宋、元、明、清近千年间一直繁荣不衰,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为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基础。该乡打造了集地学科普、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地质+生态旅游”模式,成为南平市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今后,省地质学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会同地方政府、自然资源部门(地勘单位),深入挖掘特色地质文化资源,鼓励有条件的村(镇)积极申报地质文化村(镇)和天然富硒土地,共同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更加有序发展,为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取得新突破贡献力量。”黄玉荣表示。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