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晋江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完美收官,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88宗,增加村财收入2.9亿元,带动产业投资规模27.1亿元。破局“农地入市” 唤醒“沉睡资源”

2025-03-06 09:06:47

■ 王金娜 洪晓明 陈昭榕

 

日前,随着13宗、面积310亩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项目成功摘牌,晋江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完美收官。

自2023年3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省9个试点地区共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08宗、面积1144亩。其中,晋江市完成88宗(商服用地7宗,工业用地81宗)、面积1019亩,入市总价款3.5亿元,缴纳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5237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2.9亿元,累计带动产业投资规模27.1亿元。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蝶变更多“优质资产”

在推动农村“沉睡资源”变“优质资产”的过程中,晋江市把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与解决历史遗留建设用地问题相结合,迈出了入市新步伐。据统计,共有781亩历史遗留建设用地通过入市取得用地手续。

位于磁灶镇的中辉产业园入市项目便是其一。该项目用地面积48.03亩,上世纪90年代,由晋江市中辉景业集团通过土地流转取得使用权,用于建设陶瓷生产厂房。由于陶瓷业转型升级、建筑物老旧等,厂房处于闲置状态,亟须重新规划改造。

“这块地如果从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途径入手的话,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而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来盘活,则节约很多时间和成本。政府还推出‘四证同发’,我们一拿到地就能够马上开工建设。”产业园负责人吴良景说。

通过入市,引导地块原使用业主参与土地竞买和投资建设,完善用地手续,并就地改造,推动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和聚集发展。2024年4月,该案例获评自然资源部“用地主体引导有效类”典型案例。

创新入市途径

用地置换推动土地成片开发

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期间,晋江市还创造性提出“建设用地置换”的入市途径,统筹做好成片开发土地征收和入市试点的有效衔接。

2024年9月,晋江市出台《连片低效工业用地改造项目建设用地置换实施办法》,在建设用地连片盘活利用中,以“双方自愿、凭证置换、面积相近或价值相当”为原则,土地权属人协议置换土地,推动土地规整和成片开发。

在此政策的推动下,位于磁灶镇大埔村、瑶琼村交界处的福建省凤山石材集团有限公司的石材退出改造项目,于2025年2月10日挂牌成交,由福建凤兴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竞得,成为国有建设用地与集体建设用地置换的受益案例。该项目用地范围内的2宗国有建设用地与该地块周边的1宗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置换,置换后再将整个137.35亩的地块集体打包入市,解决了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交错分布、无法整合开发问题,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晋江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政策打破了同一区域内单个或多个用地主体土地置换的障碍,尤其是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置换难题。通过“以地换地”的方式,不仅减轻了民营企业购地的资金压力,也为民营企业用地难以统一规划、整合开发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