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迪雅 翁夏青
连续2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连续9年实现旧村复垦进度全省第一,连续3年实现耕地数量净增加……这是光泽县交出的一份耕地保护的亮眼答卷。
2023年5月,光泽县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建设耕地保护监测监管平台,通过数智赋能,构建起“人防+技防”的智慧耕保新格局,消除传统耕地保护监管的弊端,有效扭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趋势,实现耕地精细化精准化管理保护。去年以来,光泽县历年补偿耕地任务整改情况、旧村复垦进度,以及动态执法图斑核查率、市县核查准确率等辅助决策指标都位居全省前列,土地综合开发项目耕地入库近1000亩,水田近800亩,粮食产能近70万千克,在数智赋能、科学治理上探索出一条宝贵经验,为严守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数据融合,绘就耕地“一张图”
近日,光泽县寨里镇浆源村党支部书记向笔者演示该平台的操作办法:在地图上点击任意一块耕地,就能看到这块地的基础信息和关联的各阶段业务信息。“自从有了耕地保护监测监管平台,我们的工作变得轻松多了。”他说。
两年来,光泽县秉持“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原则,在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指导下,按照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技术路线,以统一的自然资源数据目录和元数据规范进行存储组织,构建三维立体耕地保护数据中心,形成三维立体“一张图”。
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以时相影像叠加数字高程模型 (DEM) 等三维测绘成果为基底,集成补充耕地项目、设施农业用地、网格单元等数据库,以及现状耕地、永久基本农田、设施农用地、耕地恢复等图斑数据,开展数据治理,经过数据清洗、处理、整合,形成全县耕地保护“一张图”。
通过研发专题浏览、资源目录、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空间量测、专题制图等功能模块,精准掌握耕地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等情况,为合理规划高标准农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等项目,制定科学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为准确反应耕地实际情况、提升耕地管理效率提供了重要路径,实现智能应用“一张图”。平台上线以来,全县整合入库设施农业用地项目信息335个、补充耕地项目信息483个、现状耕地图斑2.9万多个。
协同响应,上下贯通“一体化”
基于耕地保护监测监管平台,光泽县自然资源局建立补充耕地项目关键工作节点监控、定期巡查监控和预警机制。每月初,该平台会根据补充耕地项目实施和验收情况,自动生成对应的补充耕地项目巡查任务,由各个村级耕地保护网格员负责巡查,乡镇负责审核,县局最后核实,县、乡(镇)、村三级梯次作业、协同贯通,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机制。
同时,平台还可叠加多时相的年度或月度影像图、生态红线、保护区等空间数据,分析形成网格化的耕地分布图,提供基于辖区耕地分布图的耕地保护线上巡查任务。通过比对,查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是否正常,发现存在疑似违法行为的,通过系统生成对应的耕地保护线上巡查任务,由村级耕地保护网格员负责巡查,并通过耕地保护APP实地拍照,反馈巡查结果;同时,村级网格员在进行耕地日常巡查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疑似问题,也可通过APP及时取证上传,做到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县、乡(镇)、村三级信息共享、协同配合,提高耕地保护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支持PC、APP以及微信小程序三大常用终端,适用各种工作场景;并采用GNSS定位、电子围栏等技术,用户必须到达指定的空间半径范围内才允许启动签到和拍照功能,有效发现和制止耕地闲置、撂荒、非法占用等问题,杜绝现场拍照造假,真实反应耕地现状,将巡田工作落到实处。
此外,该平台还结合AI识别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算法,从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等数据源中提取疑似乱占耕地的图斑,并根据这些图斑开展耕地保护线上巡查,从而定位违法行为并通知执法部门进行处理。
机制完善,耕地保护“一手抓”
“平台上线以来,我局先后组织开展三次线下培训会。”光泽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培训内容涵盖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系统操作流程、监管要求等,通过培训,显著提升各乡(镇)分管领导、国土资源所负责人、土地开发经办、村级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的业务水平,也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责任意识。
除了提升人员业务水平,该局还建立多项机制,将耕地保护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建立耕地保护网格管理机制,从县到村、到岗到人,打通耕地保护基层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动态巡查与自然资源监管,将网格管理工作全面展开;建立“天空地网一体化”耕地保护监测监管体系,实现耕地常态化、动态化、精准化、持续化监管,切实提高耕地保护力度和科学监管水平。
在耕地保护监测监管平台的助力下,光泽县耕地保护工作不仅实现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相关的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化,还提高透明度和公开性,增强社会公众对耕地保护工作的理解和参与意愿。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