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晋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获全国推广

2024-11-14 10:09:14

本报讯 11月7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共推广10个典型案例,其中,《福建省泉州市晋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成功入选。

晋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位于泉州湾海域,之前存在互花米草入侵、生物多样性降低、硬质护岸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等问题。近年来,在省、市指导下,晋江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为示范引领,开展泉州湾“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实施互花米草清理、红树林营造、鸟类栖息地恢复和海岸生态化改造等工程,共清理互花米草5026亩、营造红树林2911亩,海岸生态化改造6.2千米,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生态颜值、生态质量、生态韧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由海向陆形成“滨海湿地—生态海堤—防护林”为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协同、相融共生,让百姓在绿水青山、碧海银滩中共享生态之美、生产之美及生活之美,擦亮了泉州湾滨海生态廊道“金名片”。

形成“堤固岸稳、浪静风息”的生态减灾新堡垒。有效治理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灾害,打造成集潮沟、低潮高地、红树林、光滩等为一体的滨海湿地,由海向陆形成“滨海湿地—生态海堤—防护林”为一体的生态缓冲带格局,系统增强海岸带防灾减灾能力,成功抵御2023年7月在晋江登陆的超强台风“杜苏芮”。互花米草治理模式在第一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会上推广,并写入我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技术手册和指南。

呈现“植被繁茂、鱼鸟翔集”的滨海城市新画卷。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恢复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后新种植红树林面积超70%,红树林群落长势良好,平均成活率达82%。潮间带总生物量为修复前的2.4倍,鸟类数量为修复前的2.3倍,鸟类多样性指数由1.6提高到2.1。修复后监测到鸟类达203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32种,被誉为“鸟类活化石”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鹤亚成鸟首次到访修复区,修复区域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和珍稀濒危鸟类“加油站”。

推动“文旅融合、人海和谐”可持续发展新生活。通过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晋江流域入海口生态获得全面提升,泉州湾已成为晋江生态地标,到此休闲旅游、观鸟、研学人数总量为修复前的20倍,至今,共举办18场亲子活动、9次研学科普,42个(次)考察调研团队来此参观学习。获央视、央广网在内的多家央属、省属新闻媒体宣传推广。获评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等多个奖项。

构建“多方参与、产业兴旺”的海洋经济新格局。修复形成的湿地景观,提升区域海水、空气质量,推进特色鸟类研学科普与观鸟休闲产业市场化,有效发挥红树林碳汇效应,有利于未来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同时,联动旅游、海洋碳汇、海洋科学教育与科普等,促进生态产业发展。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引进社会资金参与项目生态管护,开创了全国首单湿地生态保险,实现生态金融创新应用。

 ■ 魏智文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