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舒云 周伟奇
“连轴转”的雨水,终于迎来短暂假期。平和县霞寨镇西安村的稻蛙养殖基地里微风吹拂,一只只黄绿色与棕色相间的虎纹蛙在禾苗的摇曳间露出身影,目光所及,皆是稻蛙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前几年,这片土地上还是果园,主要种植蜜柚。”西安村党支部书记黄智民介绍说。平和蜜柚久负盛名,从21世纪初全县开始大量种植,因劳动力需求低、效益高,成为老百姓名副其实的致富果,“要致富多种柚”的观念深入人心,家家户户挖空心思追求数量,因而滥用农药、化肥盛行,由此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长此以往,地下水遭受污染、蜜柚长势变差、品质下降、效益变低,改变种植模式势在必行。
党建引领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平和县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该县“十三五”规划中,重视生态保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主基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也写进了该县“十四五”规划中。
2022年,平和县成为省自然资源厅“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试点县。经分析,全县具有开发潜力的园地有5万亩,其中,2万亩园地具备开发为水田的潜力。
2023年,平和县自然资源局被省自然资源厅确定为“土地整治推进补充耕地”党建品牌“三级联创”点。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党支部联动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平和县自然资源局党组通过加强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建立补充耕地工作机制,指导平和县的土地整治与补充耕地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安排集中攻坚,大力推进补充耕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省、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与乡(镇)、村等基层党员共同分析项目选址、立项、实施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着力解决,确保项目及时竣工、验收入库。截至目前,平和县共完成117个“园改耕”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5340.93亩,其中,新增水田4395.86亩。霞寨镇已完成补充耕地2346.73亩,其中,“园改耕”项目通过验收446.21亩。
“原先的山坡果园筑起了层层梯田,通过梯田层层涵养保障污水不再流入花山溪,推进‘园改耕’是推动花山溪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动实践。”霞寨自然资源所所长赖证全说道。
同中国许多农村一样,霞寨镇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农村劳动力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55岁的村民张伟德家只有自己跟妻子2个劳动力,田地却有14亩。稻菜轮作,稻子通过机械化运作勉强忙得过来,而种植蔬菜需要更多劳动力,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因此,对于转型他心里多少有些抵触。
为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平和县将土地进行流转,通过“国企+民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园改耕”。该县陆续引进平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福蛙米业有限公司、安厚农场、漳州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截至今年3月,全县共完成90个县级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4406.24亩,新增水田4199.64亩,新增粮食产量357.478万公斤,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稻菜轮种’不仅保障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安全,还有助于改善耕地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赖证全介绍。最终,张伟德安心将家里的地交给村里,并且说:“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挣钱,比自己干好多了!”
霞寨镇西安村和建设村率先实施园改耕、退果还耕、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片区综合整治,通过召开村、组会议等形式,宣传讲解政策,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退果并挂钩至少1户退果的村民,探索“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农业发展模式。该镇还引导村民加快土地流转,以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形成“村集体+公司+农户”的乡村振兴运营模式。
在西安村的稻蛙菜综合种养项目基地里,以稻田立体循环农业项目为出发点,通过农技渔技结合,实现稻田和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推行“稻菜轮作”“稻蛙种养”模式,实行轮耕生产新模式,在保证水稻产量稳定的前提下,额外生产出优质水产品,既增加了水产品供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由于稻蛙互促互惠,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提高了稻米和水产品的品质。据村民黄智民介绍,种植水稻亩产550-600千克,每亩可收入近2160元;稻田蛙每亩产量1吨多,每亩可收入3万元;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瓜果,每亩可收入近3万元,真正实现集体、村民“双增收”。同时,利用稻草、秸秆、稻谷壳等农作物废弃物进行堆肥再利用,有效提高了耕地土壤质量。
黄智民跟笔者算了笔账:农户除了获得每亩1.8万的去青补偿费、每亩每年600元的土地流转费外,对有意愿自己承包土地进行种植的村民,村集体优先安排土地;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闲暇时可以到承包土地的合作社、公司打工。以黄智民为例,他承包的115.2亩土地,每年至少得雇佣劳力300多人次,每人150元/天,有效增加了农村留守人员的收入;针对有意愿入股福建福蛙米业有限公司的村民,公司将会提供蛙苗、技术,负责成蛙包销,所得收入公司与村民按照四六分成比例进行分配。
此外,西安村还特别注重探索发展“田间经济”,树立“稻渔空间”农旅融合品牌,打造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耕研学为一体的生态特色农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按照估算,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每亩每年至少可以多收入4500元。”黄智明说道。
引入农场 实行规范化管理模式
根据平和县委、县政府要求,安厚农场积极实施“园改耕”。2022年5月,通过竞争性谈判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补充水田开发,项目规模30.11亩;2022年9月,开展补充旱地试点,项目规模93.10亩。截至目前,安厚农场共流转土地300亩。
安厚农场旗下的福建安农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水稻、茭白、芥菜、木薯等轮作方式,探索立体化种植养殖,耕种更加有经济效益的粮食作物、蔬菜。“园地改耕地后,板结的土地在科学的种植下逐渐变得松软,青蛙、泥鳅、蚯蚓多了起来,还引来了成群的白鹭。”安厚农场经理杨水斌说。此举不仅保障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还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未来,该公司将致力于推进“种养一体化”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场职工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