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福清局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工作纪略

2024-06-20 09:03:05

■ 本报记者 郑与国 通讯员 王艳星

近年来,福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精准把握自然资源新政策,拓展资源供给新思路,以盘活土地资源、释放土地红利为切入点,探索推出低效闲置用地处置、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造地行动等改革“组合拳”,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间,低效闲置土地处置改革经验被国家发改委主管的《改革内参》刊登推广;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做法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

 

构建分类处置政策体系

高效盘活低效闲置用地

 

2022年以来,福清局牵头制定《福清市低效闲置土地处置、鼓励工业企业提质增效攻坚年行动方案》等13份配套文件,全面用好政策“工具箱”,高效盘活低效闲置用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主要领导挂帅,对全市低效闲置土地处置方案进行总体设计、对重大问题进行统一协调、对难点工作进行集中破解。”福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张晓介绍,特别对处置过程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福清市主要领导坚持逐宗到场调研推动,解决难点、打通堵点,压茬推进处置工作。

    据介绍,福清局根据土地审批、供地、使用等情况,将低效闲置用地划分为“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建有余地、建完空置”四大类别,分门别类推行差异化处置办法,科学精准用好法律、行政、经济等处置措施。

    ——针对“批而未供”,采取促招商、促征地、促供地等举措予以推动。如招引的均和、岁金等科创项目,优先选址安排此类土地,完成“净地出让”,实现“即批即建”。

    ——针对“供而未建”,运用促净地、促开工、协商收回等方式加以处置。如东吉光电项目,因配套道路未完善等问题逾期开工,通过加快道路建设,并高效办理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手续,让项目快速动起来。

    ——针对“建有余地”,按照限期开发、分类收储、单方解约等方式予以解决。如对经纬新纤项目余地部分进行分割收储,对总体效益低下的海岸纺织项目实施整宗收储,对土地证与房产证不一致的广运科技项目实施征迁收储,这些项目地块收储后再重新招商,出让给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优质企业,切实提高土地效益。

    ——针对“建完空置”,实行督促投产、“腾笼换鸟”等方式处理。如恒仕达项目因资金问题被法院拍卖,福清局对接法院,告知产业链要求、入园条件,确保竞得人符合产业规划,同时鼓励该宗地块相邻的优质企业参与拍卖,对低效用地并宗开发,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上述措施,2022年以来,福清市推动2059959.6亩批而未供土地成功供地,促进17610884亩供而未建土地顺利开工动建,协调162366亩建有余地项目实现再开发或收回,促成3165亩建完空置项目实现有效利用。

 

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促进项目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坚持源头防控、过程监管、全程跟踪,推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有效防止新增低效闲置用地。”张晓介绍,针对项目准入、用地报批、土地出让、建设监管、效益考核五个阶段,2022年初,福清局牵头制定了《福清市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方案》,完善工作流程和监管机制,实现全流程闭合管理。

根据《方案》,福清局开发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构建集项目准入、用地报批、土地出让、建设监管、效益考核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全过程防止闲置土地产生,提增土地效益。

同时,严把项目准入关口,构建集“线索申报、初步研判、对接洽谈、尽调评估、联席会审、项目签约、落地跟踪”7个环节为一体的闭环招商工作机制,确保招商引进项目高产出、高效益。

打造“多数据合一”数字化监管平台。综合发改、工信、商务等多个部门实时监测数据,对全市项目土地使用情况、投入产出情况实施多角度、全时段动态评价;开发新型“开竣工管理系统”,推行“闹钟式提醒服务”,实现开竣工自动提醒、网上申报、定位拍照、空间落位一张图等,提高工作效率。

新型“开竣工管理系统”实施以来,已通过系统自动发出开工提醒通知单118宗(342次)、开工履约通知单330宗(1418次),竣工提醒通知单39宗(110次)、竣工履约通知单102宗(471次);通过系统完成开工申报认定173宗、面积10317.14亩,竣工申报认定146宗、面积8012.09亩,有效提升管理效能,更加严密地预防闲置土地的产生。

对项目落地、动建、投产、达产全过程问题,实行线上预警、线下办理,特别是加强项目投资合同履约监管,对新建成投产项目,组织工信、商务、税务、财政等部门开展考核验收,确保建设期限、投资强度、亩均效益等达到约定目标。

 

推动形成“造地”工作机制

保障项目建设和发展需求

 

初夏时节,走进福清市海口镇后路村,放眼望去,一大片绿油油的稻苗随风摇动,一派生机盎然。谁能想到,这里原来是一片废弃坑塘,改造后新增了165亩耕地。

近年来,福清局紧扣耕地占补平衡,摆脱长期异地购买指标的路径依赖,从自身挖潜力、找增量,开展“造地”行动,对历史遗留废弃果园、废弃鱼塘等进行土地整治。

“在推动‘造地’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通过试点先行,先后完成了海口镇后路村、龙田镇积库村等试点示范项目,为全面铺开‘造地’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通过集中攻坚、先行先试,逐步形成了推动‘造地’工作‘12345’推进机制。”福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保中心负责人介绍。

建立造地专班,集中办公,形成业务学习、定期会商论证、项目审核等内部工作机制,各项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制定“造地”工作流程规范、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实现项目实施规范化。建立农业、水利、造价等专家库,测量、设计、土壤检测、预算编制审核、监理等机构库,专业咨询单位智库等3个专家库,为“造地”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支撑。

同时,建立协调、督查、监管、奖惩等4项工作机制,实现“造地”工程全过程闭环管理。积极做好土壤资源、灌溉水源、种植苗源、资金来源、耕地后备资源等保障。

有付出就有回报。近年来,福清市共完成造地项目65宗,可新增耕地指标3310亩,其中,水田指标2232亩;2024年计划实施造地项目43宗,预计可新增耕地指标6000亩,其中,水田指标4000亩。

 

提升报批工作效率

打造用地审批最优质环境

 

近年来,为推动项目快速落地,保障项目建设和发展用地需求,福清市成立土地报批专班,以创新的“一本台账、两套人马、三项机制”服务模式,显著提升报批效率。

去年10月,中国石油福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用地项目上报省自然资源厅后,专班同步跟踪审批进度;12月,初步设计方案获批后,专班指定专人与项目业主蹲点省自然资源厅,随时应对材料更改或补充等。项目于今年1月通过省自然资源厅审查,2月取得省政府批复,赢得了业主的衷心感谢!

“我们推行的‘一本台账’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对所有报批项目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特别是针对省重点、专项债等关键项目,我们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建立了专项台账,确保每一块土地的报批进展情况都了如指掌,每一项指标都精准保障。”兼任专班综合协调组组长的福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林碧云表示。

“两套人马”的组建,创新性地融合了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力量,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专业团队与福清市土投土地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并肩作战,这种“部门+国企”的合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报批质效。

谈到“三项机制”的实施效果,林碧云列举了几个关键点:双向协调机制实现了问题的即时响应和快速解决,真正做到了问题“不过夜”;全流程管理机制打破只做“收件组卷报批”的思维,专班在选址预审、成片开发、征交地、违法处置等前期各环节深度参与,以目标为导向,将问题发现在前端、解决在前端,形成全闭环管控;而跟踪督办机制,则确保了每个重点项目的每个节点都有专人负责,通过“两单一表”的精密管理,并适时发挥效能办“督帮一体”的作用,推进项目报批。

今年截至目前,福清市项目用地已获批281832亩,获批宗数位居福州市第一;已通过网络审查待批复4114亩,已上报正在审查的有25525亩。

“接下来,我局将坚决按照上级部署要求,结合深化主题教育,以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为抓手,推动‘党建领航、经济领跑、民生领先’行动,持续做好土地要素保障工作,全方位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发展。”张晓表示。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