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五位一体”系统治理 守护闽西绿水青山

2024-06-20 08:50:13

龙岩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张旭东

 龙岩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重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发展过程,对于打造山区地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样板、巩固提升龙岩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水平、推动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龙岩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拓展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林改“武平经验”,聚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探索规划先行、分类施策、项目带动、市场运作、监督提效“五位一体”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

    截至目前,龙岩市共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8家、省级绿色矿山12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1.5万多亩,成功打造上杭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新罗紫金山体育公园生态新城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实践案例成功入选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

注重顶层设计

构建科学治理模式

    坚持规划先行。围绕打好“绿色生态牌”,系统谋篇布局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专题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耕地占补平衡等工作研究,摸清底数,找准问题。结合“三线”划定,策划生成永定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纳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实施,实现“一盘棋”管控。

    坚持机制领航。成立市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领导小组,制定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强化项目绩效考核和资金监管。出台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共同责任机制、进一步压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强化监督工作以及加强补充耕地项目管理等方面具体措施,建立党政同责共管机制,从立项、实施、验收及管护全流程管控补充耕地项目。

坚持分类治理

提升专业治理效能

   针对龙岩矿山开采历史久远、开采模式多样,小煤窑多、治理难等特点,分类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例如,针对新罗区紫金山矿区采空面积大的问题,采取地灾治理、植被恢复、景观再造等方式,填充加固采空区,逐渐变为地势平稳的建设用地;针对永定区废弃矿山高陡边坡稳定性差特点,实施坡面整治等工程治理措施,成功探索菌草种植技术,有效恢复了生态功能;针对上杭县紫金山金铜矿、永定区培丰煤矿矿山开采遗迹,采取开发旅游资源项目模式,开展矿山开采遗迹资源治理,将荒山、排渣场等改造为植物园和矿山地质公园。

强化项目带动

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近年来,龙岩市策划实施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林分改造、土地复垦等一系列生态环保项目,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元素串联起来,实现绿色生态效益持续提升。

永定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入选财政部、自然资源部“2022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5.48亿元,获中央财政补助3亿元,连片治理废弃矿山53处,修复土地面积12平方千米,复垦耕地1200亩。成功申报的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策划废弃矿山治理项目6个,修复废弃矿山31个。

引导市场运作

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为解决废弃矿山治理成本高、治理融资难等问题,龙岩市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推动生态修复片区开发价值转化。

该市根据矿山区位、山体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片区开发理念,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投入,成功将新罗紫金山废弃矿山打造成集生态、体育、教育、住宅为一体的生态新城典范。该项目已再造建设用地1600多亩,新增绿地2100亩、人工湖120亩,建成体育馆、健身步道及幼儿园、中小学校等配套功能设施,经验做法获国家发改委肯定,全国推广。

完善监管机制

持续提升治理实效

龙岩市建立健全各项机制,打好去存量、控增量、提质量组合拳。

实施网格化监管机制,制定出台《全面落实废弃矿山网格化监管和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网格化巡察机制,实行部门联合执法,压实废弃矿山监管和生态修复责任,形成党政同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确保监管到位、查处有力、封矿彻底、治理有效。

强化日常巡查,使用无人机对重点矿区边开采,边治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航飞巡查;充分利用GNSS 系统、天地网等科技手段,优选专业技术队伍,全覆盖检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情况。

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市、县均成立山水林田湖草治理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上下联动推进试点项目高质量实施、高标准落地。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