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龙岩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9000多亩

2023-09-08 09:54:19

本报讯 近年来,龙岩市采取生态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机制创新等举措,拓宽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新路径。截至目前,该市已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8个、省级6个,成功打造上杭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新罗紫金山体育公园生态新城典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项目,成功申报闽江、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6个治理项目,累计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9000多亩。

——注重顶层设计,推进科学治理。组织修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提出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整体设计方案,实施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融入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化治理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

——坚持分类治理,提升治理效能。采取实施地灾工程治理、植被恢复等方式,对采空区进行填充加固,逐渐变为地势平稳的建设用地;实施坡面整治等工程治理,成功探索菌草种植技术;采取开发旅游资源项目的模式,开展矿山开采遗迹资源治理,将荒山、排渣场等改造为植物园和矿山地质公园。

——强化项目带动,推动绿色发展。坚持项目为王,从山、水、林、田、湖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对照中央、省级方针政策按图索骥,通过整体打包策划治理工程项目方式,做好项目策划生成和跟踪推进,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全面系统治理废弃矿山。

——引导市场运作,转化生态价值。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围绕生态修复和片区开发,审慎评估项目开发潜能,深挖生态价值,提升片区品质,解决废弃矿山治理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

 欧冬冬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