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还绿山海 扮靓“颜值”——宁德市生态修复工作纪略

2023-05-18 15:00:07

■ 苏晶晶 朱雯喆

    连年勤修复,山海披新绿。看那绵延千里的海岸,一片片补种的红树林愈发青翠,互花米草有效除治,引来鸥鹭翔集;一条条生态海堤集防洪、交通和休闲为一体,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再看那一座座废弃矿山实现绿色转型,成为生态“靠山”;还有推进临时用地复垦、海湾疏浚、养殖清退……从点到面、串珠成线,宁德市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不断还绿山海,扮靓“颜值”,绘就一幅生态美画卷。

    近年来,宁德市自然资源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生态修复工作的部署要求,成功申报该市首个中央资金补助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同步推进各项生态修复工程,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社会“高素质”协同发展。

高站位指导 规划先行

    “一盘棋”统筹,谋定而后动。宁德市自然资源局充分认识到生态修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编制《宁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全市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明确方向重点,提供科学指导。

    该《规划》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海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模式、区域性重大生态问题和生态风险及其防控措施、海域重大生态问题及生态修复策略、区域性水平衡问题及保护修复、市域矿山重大生态问题及生态修复策略、遗产廊道和生态文化景观等6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山海相依,一屏一带九廊多核”的生态安全格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思路,分期明确修复目标任务,科学划分7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有序部署修复重点工程。

科学谋划、细化推进。按照《规划》要求,到2025年,宁德市将实施闽东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东南部近岸海岸带防灾减灾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大力推进防护林、生态海堤、防洪防潮工程建设,陆海统筹推动污染和物种入侵防治、水环境整治、滩涂湿地及红树林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等,以一项项务实举措筑牢宁德市发展的生态屏障。

高标准落实 山海复绿

车行烟雨中,岸滩如诗画。从蕉城到福安到霞浦再到福鼎,1105千米蜿蜒曲折的海岸线风光旖旎,蕴藏着无限生机,是闽东大地的“颜值”担当、“宝库”所在。肥沃的滩涂湿地上,连片妆点其间的红树林、成群觅食的沙鸥共同构成了一道无可比拟的靓丽风景线。这是近年来宁德市广泛开展红树林种植、全面开展互花米草除治行动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陆海统筹、多措并举。宁德市在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同步推进各项工程,让海洋生态日益向好、让废弃矿山逐渐复绿……在循序渐进中,一项项生态修复工作已结出累累硕果。

——重点推进宁德三屿工业区用海修复项目。从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行洪通道养殖清退、红树林异地补植和生态海堤建设等方面着力,先后建设人工湖375亩、园区绿地157.57亩,恢复环三都澳水禽红树林湿地1650亩。

——成功申报宁德市首个中央资金补助海洋生态修复项目——2023年福建宁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组织工作专班、倒排工作节点、挂出作战图,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该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其中获得中央资金补助3亿元,计划完成生态修复总面积5550亩,保护修复海岸线8.49千米,红树林滨海湿地生境恢复2850亩,入海污染物控制流域治理面积超870亩。

——编制辖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十四五”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台账,明确“十四五”期间宁德市投入废弃矿山专项治理经费4500余万元,治理废弃矿山137个,面积3615.47亩,目前,已完成44个,面积1184.4亩;同步开展废弃工矿用地的土地整治,有效促进宁德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资源综合利用。

——积极引导临时用地复垦责任主体依法依规履行土地复垦责任。自2021年以来,共引导300余家企业履行土地复垦义务,推进恢复土地资源约1.05万亩。同时,通过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为今后规范临时用地使用和复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立足当前,展望长远,巩固成果,力求提升。宁德市将继续积极探索符合该市实际的生态修复路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筹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治理,大力推进海洋、废弃矿山和临时用地复垦等生态修复工程,努力打造生态修复的“山海”模式,不断以生态修复的新成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方共赢,以形成高品质的国土空间生态格局,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