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青山碧海尽笑颜——东山县生态文明建设走笔

2023-02-01 15:56:59

黄喜祖 林宏坤

 一阵阵白鹭鸣叫,一尾尾海鱼蹦跳,伴着正月里的和煦阳光,笔者在东山县目睹了一幅幅好生态与好生活融为一体的富美景象。当地百姓都说,如今的东山岛,青山碧海尽笑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山县坚持每年至少投入5000万元、绿化1万亩,构筑全岛“生态林带、绿色长城、花卉世界”,全县森林覆盖率从解放前的0.12%提升到如今的27.86%,现全岛国土绿化率超过94%,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首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桂冠相继花落东山。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走进前楼镇径里村,秀美幽静的自然生态环境,让人神清气爽。“我们村空气清新宜人,树绿花红,生活环境好,幸福指数也高啊。”在径里淳风公园散步的村民纷纷对笔者说,公园里三株上百年的枫树树叶飘红,红叶迎风起舞,给这南国山野带来了新年喜庆的气氛,令人陶醉。

    为强化陆海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东山县编制实施61个美丽乡村规划,在漳州市率先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土地、产业、民居、生态和文化等内容,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和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打造形成全岛城乡规划“一张图”。

    海岸带红树林保护修复、无人居住岛屿生态恢复,划定海岸、海湾、海岛、海滩、海水“五海”的生态保护红线,推进海洋生态牧场建设,东山县在守牢生态安全底线的同时,将绿水青山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前楼镇下西坑村依山傍海、景色宜人,虽是冬季,这里游客依然络绎不绝。“这里的海上餐厅环境清新,我们每次到东山旅游都会来走一走,在海上渔排品尝海鲜。”厦门游客林先生告诉笔者。近年来,下西坑村积极融入东山县建设“国际旅游岛”大局,坚持“生态国土、休闲渔村、蓝色田园”定位,致力培育生态水乡休闲渔村品牌,做大做强龙须菜、海蛎、海带、鲍鱼等养殖产业,至今,该村养殖业年产产值达80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86万元,养殖户每户年均收入约30万元。

    而在建有国家二级渔港的西埔镇冬古村,村民们看准商机,兴办了13家民宿和4家渔家排档,年营业额突破1600万元。

    近年来,东山县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快速增长。2022年,虽历经疫情,但东山县凭借优良的自然资源生态,依然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接待游客达54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5亿元。

    西埔镇亲营村是一个坐落于山海之间的渔村,也是一个以“一片薄紫菜”成就“亿元大产业”的新时代富美乡村。沿着该村乌礁湾这一片宽阔的海面,遍布1万多亩的亲营紫菜养殖基地。在这里,笔者品尝到村民拿出的“头水紫菜”。据了解,这里的紫菜养殖方式与别处不同,一般在秋分过后的三四天才下苗,每隔三四天,搬到陆地挂晒,如此三起三落,紫菜得到充足的光照,再加上这片海域无污染、水质优良,紫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成为四方客商的抢手货。“亲营紫菜品质非常好,已成为全村的一项支柱产业。”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坤生说,目前,“亲营紫菜”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在产销旺季,村里商贾云集,许多本县、外县的商家抱团前来采购。近年来,随着紫菜特色产业强劲发展,亲营村先后荣膺省级“生态村”、县级“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富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在陈城镇澳角村,冷链车直接到冻库把海鲜运往全国各地。目前,该村共有电商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500人,年销售额超4亿元,实现村民增收3000多万元。“我们村的海鲜产品,已通过电商物流热销起来了。”全国人大代表、该村党总支书记林华忠说。

    生态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得益于良好的生态。如今,东山县许多渔村产业兴旺,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陈城镇宫前村村集体收入达到279万元,人均年收入5万多元;冬古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6万元,居全县前列……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东山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立足“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密岛礁奇”的美丽东山,该局将进一步传承生态理念,厚植生态优势,助力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绘就日新月异的壮美画卷。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