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明富
7月1日,石狮市在泉州湾沿线5个县(市、区)率先启动互花米草除治工作,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科学除治区域内互花米草1378.2亩,恢复滩涂面积3000余亩,原有光滩等自然海滩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候鸟回归越冬栖息,生态效益初步显现。
互花米草是全球公认的100种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能在潮滩湿地迅速扩散,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堵塞航道、降低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石狮市沿海滩涂广阔,港湾众多,同样深受其害,尤以水头外线至蚶江石湖一带海滩最甚。
闻令而动 部署宣战
2021年10月,泉州市政府明确提出,泉州湾沿线5个县(市、区)要“启动认领、统一行动、整体推进,确保泉州湾河口湿地互花米草除治和生态系统修复落地见效。”
石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互花米草除治工作。石狮市自然资源局组织人员对沿海区域互花米草分布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形成《石狮市互花米草除治实施方案》。今年3月,完成项目预算编制、招投标等前期工作;6月15日,完成招投标;7月1日,工程正式开工。
因地制宜 斩草除根
石狮水头外线至蚶江石湖沿岸滩涂位于泉州湾南岸,处于晋江和洛阳江下游,河海在这里交汇。互花米草长势旺盛,极易促淤造陆,不仅使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下降,而且还易吸附海漂垃圾,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必须斩草除根,滩涂方能彻底恢复生机。”石狮市自然资源局林业资源站负责人介绍,结合当地实际,石狮市采取深挖深埋的方法最大限度提高除治率。
6月至8月为互花米草生长旺盛期,施工单位加大机械、人力投入,昼夜奋战,与互花米草“赛跑”,迅速完成除治。
如何防范互花米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石狮市同步启动3年管护计划,将12074亩互花米草适生区域纳入长效监管范围。石狮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督促管护单位落实好管护责任,及时清除遗留根茎复萌的植株,并严格实行效果评估和验收,不断巩固互花米草除治成果,逐步恢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
生态效益 逐步显现
“大约6只黑脸琵鹭、8只白琵鹭,一镜同框!”10月29日,长期观测泉州湾鸟类生态的摄影师郑榕凯,在石狮水头外线湿地再次拍摄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
“水头外线黑脸琵鹭、白琵鹭增多,与互花米草除治息息相关。”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委员会主任委员、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说,“水头外线湿地互花米草清除后,黑脸琵鹭、白琵鹭等候鸟的觅食区、停歇区扩大了。”另据郑榕凯观测,今年10月以来,出现在水头外线湿地的越冬候鸟除了黑脸琵鹭、白琵鹭,还有数十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腰杓鹬、大杓鹬,以及约500只反嘴鹬和大量鸻鹬类、雁鸭类候鸟。
大批候鸟来石狮越冬,见证了滨海生态之变!新生湿地、鸟儿飞翔、村民讨海,在泉州湾入海之地交织融汇,共同组成了一幅生生不息的生态画卷。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