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孟轩 张玲伟
今年,顺昌县共实施县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93个,总规模4800余亩,预计可新增耕地超4000亩,增加粮食产能近300万公斤。土地开发整理已经成为该县继“森林生态银行”后,又一践行“两山”理论、有效探索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生动实践。
统筹一盘棋
“我们坚持‘一盘棋’统筹,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总牵头,组织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摸排工作,摸清底数。”顺昌县副县长李军说。
该县成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列入今年重大项目征地拆迁攻坚行动方案,通过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销号管理等,动员人力、集中物力、开足马力,确保项目按序时推进。
该县通过对全县地形地貌以及各类保护区、城镇开发边界、河道湖区管理范围等进行套叠分析,查找条件适合的废弃园地和残次林地,将其纳入开发范围,并提前将计划开展的项目范围坐标录入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审查,形成了完整、准确、全面的“一张图”。
底数清、情况明,接下来这台戏要怎么唱?顺昌县有着自己的一套做法。
——统一规划。全县所有土地整治项目的测绘、设计单位同时进场,统一设计理念和标准,做好施工前技术交底工作。设计成果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经修改完善后报财政等部门共同批复规划设计与投资预算,确保设计成果符合相关设计规范要求和现场实际需要。
——统一建设。建立施工、监理日签到及进度周报管理机制,确保技术人员到岗履职指导施工,第一时间监督工程进度及质量,及时查缺补漏、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统一验收。强化同上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推行“成熟一批、报验一批”做法,加快项目进度。目前,93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均已通过市级验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及占补平衡指标,通过指标交易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能有效增加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资金收入,反哺乡村振兴事业,所以各级的积极性都很高。”该县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张铭海说。但是如何把积极性转化为实打实的干劲,顺昌县提供了一揽子的政策支持。
顺昌县政府制定了《县级土地开发工作实施方案》,在建立健全补充耕地激励机制上下功夫,按照项目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类型,给予乡(镇、街道)、村工作经费奖励;结合指标入库规模、入库时间等,县级再予以奖励。
项目的推进,仅仅有政策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切实的资金投入。为缓解县、乡(镇、街道)两级财政压力,该县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以项目可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收益为还款来源,先期向银行贷款3.5亿元,预支给各乡(镇、街道),用于保障项目设计、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后期管护等费用。
为保障资金得以规范使用,该县在项目总业主顺昌县富州新区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顺昌水之城土地开发有限公司,专职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工作。
运营长效化
项目竣工验收后,顺昌县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负责”的原则,由水之城土地开发有限公司与项目所在村签订管护协议,县财政出资、村级出力,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措施,确保项目区耕地不荒芜、用途不改变,实现“当年开发,长期收益”。
如何减少洪涝灾害、冰雹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损失,也成了管护的一大难题。在这个方面,顺昌县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在项目后续管护运营上,我们通过引入保险机制、探索设立修复基金,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抵御风险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有长期稳定的修复资金支持。保险公司除了在遭遇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时,介入进行灾后赔付外,还在事前监督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指导属地政府做好灾前风险防范,尽可能减少灾毁损失。”李军说。
土地开发整理出的耕地,如果只造不种,或者仅靠政府出资管护,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激发种植主体的积极性。为此,该县与农户签订项目区耕地流转协议,实施统一流转管理,将新增耕地的30年经营权全部流转到乡(镇、街道)或村集体,再按照市场化方式承包给专业合作社耕种,确保耕地长期稳定用于粮食生产,并实现农业生产向规模化要效益。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该县还做实耕地监管文章,结合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利用土地卫片对已开发地块进行影像监督,并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巡查,严格管控项目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势头。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