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着力构建“11233N”网络型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莆田市印发“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

2022-04-21 10:07:00

本报讯 近日,莆田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规划》围绕“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国土空间治理红线”要求,按照“基础屏障—核心功能区—网络化廊道—多样性斑块”空间结构,构建“11233N”网络型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即“建设1个生态绿心、1条生态主带、2道生态半环、3大生态片区、3条生态梯度轴、N个重要生态斑块”,以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规划》提出,围绕荔林水乡特色凸显、山海格局清晰自然的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以及海峡西岸滨海文化旅游度假胜地建设目标,发挥行洪、引水、排水、蓄水等水文调节功能,提升城区防涝排水、水体自净、生态保育能力,积极发挥城市生物岛功能,强化河网“海绵优势”,构建“一心吐纳,三脉共生”格局(水脉、绿脉、文脉),逐步打造成慢城景观生态休闲中心。
    为进一步巩固木兰溪生态文明实践,擦亮莆田市绿色名片,莆田市将建设“1条生态主带”,以木兰溪干流为主轴,串联木兰溪上游、城市绿心、兴化湾河口,涵盖延寿溪、龙华溪、柴桥头溪等骨干支流河网的生态示范带,使其成为展示莆田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同时,以北部戴云山系山脊为主体,联结壶公山、凤凰山、天马山、九华山、襄山山脊,面向台湾海峡的陆域生态半环,予以勘界定线,设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保护莆田市山林特色风貌、维持莆田城市天际线。
    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持海陆大气循环,提升莆田生态、宜居人居环境水平建设,莆田市将构建北部生态安全屏障区、中南部生态安全提质区、南部海洋生态红线区和保育区等3大生态片区。北部生态安全屏障区形成莆田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的主体区和市域自然保护地的集中分布区。中南部加快生态安全提质,保障市域城乡高强度人类活动,增强莆田城乡建设发展韧性,确保莆田市域国土空间安全。南部海域要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保障海洋生态安全。实施严格分类管控制度,加强宗海管理,同时,落实海洋功能区保护责任与措施,严格监管红线区污染排放,实施红线区生态安全与环境监测预警,加强海洋执法能力建设。严格控制用海养殖、捕捞、湾区产业排放以及海岛开发利用强度,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进一步提升海洋生态安全保育功能。
    《规划》提出,建设3条生态梯度轴。构建莆田市域西部自北向南联结戴云山脉、壶公山、凤凰山、湄洲湾、湄洲岛、大陆架及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生态梯度轴,市域中部自北向南联结戴云山脉、天马山、城市绿心、平海湾、章岭山、鹭峰山、大陆架及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生态梯度轴,以及市域东部自北向南联结戴云山脉、九华山、襄山、大绀山、兴华湾、南日岛、大陆架及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生态梯度轴。3条生态梯度轴是山地-丘岗-平原-湾区-海岛-海域等地理单元字北向南依次分布、有机组合的轴带,是维持莆田市山海林城风貌、维持海陆大气循环、打造莆田城市天际线的关键轴。
    《规划》还提出,将构建镶嵌于莆田山林农田基质中的重要生态斑块,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建设具有荔城水乡特色的市域天际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乡村生态旅游区。
                                                                                                                                   ■ 特约记者 张步雄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