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水清 岸绿 滩净 湾美——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项目现场见闻

2022-03-17 15:22:11

阳光照射下,水面碧波荡漾、 闪着点点金光;蓝天白云下,不远处一只只白琵鹭或展翅低飞,或站在芦苇杆上悠闲地梳理羽毛,或站在湖边低头觅食……3月初,记者走进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北岸经济开发区)紫玉湖,沿着木栈道登上观光阶梯,远眺紫玉湖,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景象引人入胜。
    这是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成效的缩影。
    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莆田市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总投入整治资金7.05亿元,分别在北岸经济开发区、木兰溪入海口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行动采取修复红树林湿地、黑脸琵鹭栖息地、芦苇草滩湿地、沿海防风林,退养还滩复滩和海堤生态化改造及护岸加固等方式,共整治岸线29.8千米,整治海域面积620公顷,修复湿地面积175公顷。
    据介绍,“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受到省自然资源厅和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省自然资源厅领导先后带队深入整治现场督促指导;莆田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带领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相关人员赴北岸经济开发区、荔城区、涵江区现场办公,督导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莆田市自然资源局实行月通报和季度点评制度,对项目进展和投资情况进行通报,有力有效地推进整治进度。
    经过努力,如今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蓝色海湾”生态建设目标已基本实现。

1 筑牢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

    “未治理前,妈祖城海滩污染物任意排放、不恰当围垦、风暴潮灾害频发、非法采砂行为等原因,大部分滨海沙滩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北岸经济开发区“蓝色海湾”北岸段项目建设单位总工程师郑志松告诉记者,妈祖城海堤原来没有消浪墙,防洪建设与防浪标准低,2016年受台风“莫兰帝”影响,海堤出现较大塌陷。
    湄洲湾北岸段项目生态修复工程涵盖五大部分内容, 其中4.56千米妈祖城海堤生态化建设及加固工程是关键工程,事关生态安全屏障。
    据介绍,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强度大,因受海浪潮汐影响,当地时常有6级以上大风,给相关作业吊装带来一定安全隐患。为保障工程顺利进行,施工单位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克服潮汐大风等不利因素影响,实行“潮退人进、潮涨人退”施工办法,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海浪冲刷,海岸防护工程更容易被侵蚀,需要进行消浪等韧性处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在海堤南侧设置了“消浪坎挡墙”,通过错开摆放混凝土扭王字块,实行通缝与错缝摆放相结合,起到消浪功能,降低海浪破坏能量。
    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妈祖城海堤已顺利完成整个海堤生态化改造,共完成海堤抛石理砌22万立方米、混凝土扭王字块预制吊装约11万块、栅栏板约0.75万块、六角螺母混凝土字块预制安装3.6万块、消浪坎挡墙4.60千米、修堤顶路挡墙4.06千米,堤顶路4.52千米。妈祖城海堤生态化建设及加固工程的完工大大提高了整个区域防阻涝能力,大大提升了海堤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从原来的30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发挥了良好的生态屏障作用。“今后我们不再整天提心吊胆担忧海堤的安全了。”北岸经济开发区相关人员表示。
  
2全力保护海岸带生物多样性

 “北岸段紫玉湖属于内湾一部分,原是一片沼泽地,杂草丛生,建筑垃圾等随意丢弃,存在着水空间不流通、水安全无保障、水生态不达标、水景观待提升的问题,再加上之前由于群众耕作和随意采砂,对海岸线造成严重破坏。”莆田市自然资源局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分局局长伍凤珍说。
    “工程以‘湿地修复与保护、生境系统营造、生物栖息地塑造、大爱文化延续’为建设目标,湿地修复面积9.11公顷。”紫玉湖湿地修复工程项目负责人邓小兵介绍,该工程以湖心岛为主要节点,利用浮桥栈道串接整个湿地,形成生态休养步道,连通几个小岛。同时,利用现有地形,结合岛屿浅滩和林地,打造潮汐式可淹没的浅滩湿地和林下湿地,创造多样化景观系统,形成多功能组合潮汐式湿地,并梳理水流运动轨迹,打通原有死水区,增强水流畅通,提升水的自净能力,改善鱼类生存环境。
    紫玉湖通过串联景点,促进水体流动,为下一步水上旅游和交通开发打好基础;通过水生态修复,改善了水环境,提升了水生态品质,形成以水为脉、田林相依、蓝绿交织的复合生态系统。
    现如今,紫玉湖已形成潮汐式可淹没的浅滩湿地和林下湿地,水环境、植物环境大大改善,成了不少鱼类、鸟类的栖息地,也为市民提供一处可游览、戏水、垂钓的休闲海域,打造了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生动范本。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蓝色海湾”北岸段生态修复投入1.5亿元,重点对妈祖城内湾生态景观绿化工程及女儿湾海岸生态进行修复,在内湾设置了每个长1.2米、宽60厘米的生态框,并且把这种生态框并排摆放长约3千米,起到了保护海岸线稳定、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也为鱼类提供了繁衍和栖息地。同时,在内湾地块种上绿色植物,修复生态面积22公顷,修建了健身步道,为群众提供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北岸经济开发区山亭镇利山社区是女儿湾生态修复项目受惠村之一。社区干部杨元耀介绍,未治理前,一遇到台风暴雨或天文大潮时,外面海水涌进来,海堤内雨水又出不去,极易造成内涝。女儿湾生态修复对海堤进行加固,把原来海堤边上的10公顷木麻黄全部保护起来,并回填海边沙滩长800米左右,恢复了金色沙滩,海堤内也修了一条300米左右的柏油道路、一座观景台和一个排水闸,保护了500多户村民房屋和20公顷耕地安全。
    经过整治,湄洲湾北岸段项目(妈祖城及女儿湾项目)生态修复工程共完成了海堤生态化及加固整治4.56千米、岸线整治与修复5.22千米、海岸生态带修复6.987千米;退养还滩(养殖清退)清退海域养殖12330公顷、退养复滩(沙滩修复)4987公顷,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总面积为1413公顷,纳潮排水提升工程新建节制闸1座,改造排水闸1座。
    通过整治,构建完善的海岸带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海岸防潮能力,恢复内湾海洋功能,提升了妈祖城内湾水质,也保护了当地海洋生物多样性。

 3 让红树林布满入海口海滩

  白鹭成群,水草丰美,鱼翔浅底,过去难得一见的美景,如今在木兰溪入海口处随时可见。在木兰溪入海口处,涵江段新种植的30多公顷红树林,分布在红树林修复区域、海岸线滩涂区及科普区等,让木兰溪入海口尽显生态之美。这片红树林成长以后,将形成“高颜值”的连片红树林带,为“木兰溪”治理增添新的生态样板。
    据了解,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木兰溪入海口分项目(含涵江段项目、荔城段项目),分别由所在涵江区政府和荔城区政府组织实施。
    涵江段、荔城段治理过程中都遇到了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问题。施工队负责人陈清峰说,互花米草生长密度大,在低中潮滩会形成“生物堤坝”,阻塞航道,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互花米草属于有害植物,导致鱼虾类不能生存,经济价值高的蟹类、鱼类等渔业资源在互花米草中基本消失。
    施工队伍采取“物理+生物”方式治理,即采取翻耕两遍后,再种植红树林,不改变滩涂地,就地掩埋互花米草发酵后作为红树林肥料,防止水土流失。“比‘刈割+围淹’方法的成本低,而且治理效果好。”陈清峰表示,红树林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树种之一,它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净化海水和空气等生态效用。
    在治理过程中,莆田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科工作人员多次到现场督导有关养殖补偿等事宜。经过多方努力有偿收回蛏池100公顷改造成人工湖,清除了约19公顷互花米草,全部种植上秋茄、桐花、白骨兰等适合盐咸地生长的红树林,面积68公顷;建立了3个生境岛作为黑脸琵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保育工程基地;配套修建了生态停车场、步行栈道,建立了一个鸟类观测、监测站(包括2个观鸟亭,1个观鸟屋,1个观鸟塔)科普区。
    木兰溪入海口项目涵江区段,总面积150.69公顷,其中:海堤生态化改造面积9.52公顷、滨海湿地配套工程9.56公顷、海域湿地修复面积118.05公顷;自然修复区面积13.56公顷。
    木兰溪入海口项目荔城段共清理互花米草35.61公顷,项目共涉及海岸带生态修复总长度约9.6千米;退养还滩215.45公顷;滨海湿地修复工程62.55公顷(红树林修复工程面积37.47公顷,芦苇草滩修复工程面积5.25公顷,黑脸琵鹭保育工程面积19.83公顷),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治理工程面积35.61公顷,配套展示馆1座。
    莆田“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木兰溪入海口分项目打造了木兰溪入海口岸线绵亘、鸥鹭翔集、波光散银、渔舟晚归的美丽海湾,提升海洋“蓝碳”能力。

4 蓝色海湾生态经济日益显现

    经过生态治理后,木兰溪入海口和北岸开发区妈祖城及女儿湾不仅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而且也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记者看到,潮水退去、滩涂微露,翩翩白鹭聚集在一起觅食嬉戏。放眼望去,成片的红树林和鸟儿、鱼儿一起,奏响了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美丽海湾交响曲。
    在荔城区黄石镇,记者沿着修建好的木栈道前行,遇到了正在散步的黄石镇徐厝村徐美连。她正与今年81岁的陈金秀结伴散步。迎着徐徐海风,边唠嗑边欣赏海边美景,指着远处成群的白鹭,徐美连称赞连连:“在环境这么美的海边散步真是享受,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很大好处,尽管是冬天,我们天刚亮就来了。”
    在涵江区三江口镇前明村,正在木栈道散步的村民李福林表示,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现在海水水质明显变好,空气也清爽了许多,减少了赤潮的发生,对蛏苗等海产品的生长大有益处。
    来自荔城区黄石镇的村民陈鸿明在三江口镇承包17多公顷蛏池已经多年了,去年上半年因“蓝色海湾”整治项目,他承包的蛏池被征用了7公顷多,看到整治后海水水质这么好,他向记者表示,今年8月份合同到期后,将继续承包剩下的10公顷多蛏池。
    地处女儿湾的北岸开发区山亭镇蒋山村是莆田市重要的紫菜种植基地,现有200多户种植户。蒋山村紫菜种植采用条帘结构布置,经常受到海上回流垃圾的危害。
    自从“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实施以后,蒋山村紫菜种植环境越来越好,帮助种植户增收致富。蒋山村村干部林国辉告诉记者,全村约有130多公顷紫菜,去年头茬就实现增收约600万元,紫菜增收与女儿湾生态整治修复有很大关系。村民蒋福占种植了2.7公顷紫菜,原来紫菜只能收两茬,现在能收五、六茬。“去年农历8月种植,农历9月收成,每亩头茬紫菜比原来多收了2000元左右,一年增收了20万元左右。”
    行走间,随处看到的是美景,听到的是惊喜,“蓝色海湾”生态经济日益显现,为当地乡村振兴写上了浓重的一笔。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莆田市自然资源局相关领导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该局将继续开展海湾生态修复整治, 督促相关单位持续进行滨海湿地管护,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滨城市生态美景,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以绿水青山造福人民。
                                                                                   ■ 特约记者 张步雄 通讯员 陈勇进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