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罗源县探索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

2022-01-20 15:39:23

本报讯 自2021年9月起,罗源县坚持“生态、有偿、公开”原则,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启动新一轮废弃石碴点生态修复工作,以进一步消除废弃矿山安全隐患,巩固提升矿山整治整体成效。
    据了解,罗源县按照“先行先试、先易后难”的原则,对18处废弃石碴点开展生态修复,拟恢复治理面积73.39公顷。该县邀请省级地勘单位采取一处一策、因地制宜的方式,逐处研究制定整治方案并进行系统修复;对废弃石碴应清尽清,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进行覆土绿植,与周边山体融合,恢复整体生态功能,着力提升生态效益。
    罗源县坚持资源有偿原则,对废弃石碴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可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的,委托省级地勘单位开展资源量评估,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资产评估,作为废物资源化收益依据,经该县政府集体研究确定后,在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市场化公开竞争方式,引入投资主体承担废弃石碴点生态修复和废物资源利用责任,并依法公示公开废弃石碴生态修复项目和废物资源等有关信息;与中标单位签订废弃石碴处置合同,明确废物资源处置时限、废弃石碴点治理责任、废物资源收益权利和违约责任;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吸引央企、私企和自然人等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废弃石碴生态修复,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从收益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罗源县立足该县实际,加快推进产业转产转型,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充分利用原有石板材加工厂房,招商引进10余家机制砂加工企业,盘活18处废弃石碴生态修复产生的废物资源405万立方米,以作为机制砂生产原材料,做到废物资源化。此举不但彻底消除石碴点安全隐患,实现废物资源再利用,也解决了机制砂企业原材料问题,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领导干部多次深入基层开展政策宣讲,召集村居干部、机制砂企业负责人、群众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答疑解惑。

                                                                                                                            ■ 邱志坚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