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从“火焰山”到“绿满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助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纪略

2021-05-31 08:23:52

A接力推动,汇聚“绿色合力”

位于我省西部、武夷山脉南麓的长汀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客家首府,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军的故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然而,长汀县也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而“闻名于世”。“晴三天,尘满面;雨三天,泥满田,水淹火烤到哪年?”“三洲河田,没米过年。”……这些饱含心酸的民谣是此前长汀水土流失状况的真实写照。
据1985年遥感数据表明,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我省之首。 
    长汀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涂志良介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汀县不少村子周围还是光秃秃一片,除了几棵高不足1米的“老头松”外,漫山遍野都是极度贫瘠的风化粗砂土。重灾区河田镇曾因水土流失,山崩河溃,河与田连成一片,加之全镇属于红壤区,四周山岭尽为赤红色,远看像一簇簇燃烧着的火焰,故而又得名“火焰山”。
    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存环境,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长汀县始终没有停止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步伐。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5次深入长汀调研指导工作,在不同岗位上对长汀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 2011年12月10日和2012年1月8日,习近平先后两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殷切嘱托。
    多年来,无论机构、职能如何调整,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原国土资源部门)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帮扶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围绕长汀所需、所急,精准施策。
    针对资金短缺,2012年,原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专门出台文件,分5年时间,每年向长汀县下拨20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废弃矿区整治及结合水土流失治理的土地整治等工作。至今已实施项目33个,治理总面积2.3万亩。
    针对技术薄弱,2019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省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省部合作模式,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牵头在长汀县开展水土流失综合地质调查项目,查清长汀县地质环境家底和水土流失现状、分布规律、成因机制,为实施精准治理、深层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福建省、龙岩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从政策扶持、项目争取到资金筹措等方面倾囊相助,近五年来,仅在废弃矿山水土流失治理上就投入项目资金1000万元,为长汀打赢水土流失治理战注入了强大动力。
    长汀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华如说,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帮扶措施极大地了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增强了长汀‘造血’功能。
    一任又一任领导接力式的强力推动,从中央到地方持续给予强力的政策扶持,汇聚出澎湃的“绿色合力”。 至2020年底,长汀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00万亩,全县水土流失率降低至6.7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80.31%,成为福建“最绿”县之一。

B规划引领,锚固生态空间

三洲镇昔日曾是水土流失重灾区,山上都是光秃秃的,如今漫步三洲境内的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只见青山叠嶂、湖水清澈,充满了勃勃生机。
“广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治山治水,植树造林种果,才使昔日‘火焰山’变成青山绿水。”马华如强调,治理成果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长汀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科学统筹布局国土空间,划好守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十三五”期间,长汀县实行生态红线管控,将全县划分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红线、生态公益林保护红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水土流失敏感区保护红线、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红线等6个类型,率先开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有效保护,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并主动对接分解《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任务,持续开展以“持续提升生态文明试验区长汀经验”为主题的生态文明体制重点改革。同时,制定出台了《龙岩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长汀县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审批管理办法》,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强有力法律保障,持续加强水土保持监督队伍建设,“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完成项目检查“全覆盖”。
长汀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编制了《长汀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和《长汀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2018-2021年),对矿山生态环境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划定了矿产资源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边开采、边治理,努力建设绿色矿山。
在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中,长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应划尽划、保护第一”的要求,优先划定生态空间,重点聚焦锚固生态安全本底,并通过分类管控、靶向修复等手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全域资源要素的保护与利用。目前,长汀国土面积的超36%被划入生态红线范围,比例位居全省前列,为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供空间保障。

C精准治理,废弃矿山焕新颜

河田鸡是长汀县特色农产品,素有“世界五大名鸡”之美誉,而兰秀在长汀县养殖圈名气颇高。兰秀在2006年承包了位于河田镇芦竹村的500亩荒地,开始建鸡舍、种树。“当时我觉得无论多大的废弃场、多荒的地我都能种出树来,因为我是做养殖的,我有很多鸡粪做肥料。”
    无论走到哪里卖鸡苗,看到有树苗,就买回来种。“只要是树,我就种,油茶、毛竹、桂花树、红豆杉、罗汉松……”10多年过去了,在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大力帮扶下,以往土黄色的废弃稀土矿山已经被绿色覆盖,化身为河田鸡林下养殖基地。到现在,她的养鸡场一年出产150万只鸡苗、10万只肉鸡,年均产值1200万元。
这是长汀持续治理废弃矿山水土流失、变废为宝的一个生动缩影。
长汀县矿产资源丰富,有稀土、钨、铁、锡、金等,其中稀土储存量居全省之首。曾经无序开采产生了大量废弃矿山,也带来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加强矿山治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一方面严字当头强监管——严设矿业权、严促企业落实“边开采、边治理”措施、严打乱采私采行为、严防增添水土流失“新伤”。
另一方面针对量大面广的废弃矿山,坚持全系统治理、一体化保护,实行专业化“精治”路子、探索多层次“深治”模式,创造出一条治理废弃矿山水土流失的新路子,加速祛生态“旧疾”。仅2019至2020年,全县就治理废弃矿山水土流失面积3694亩。
科学施策、久久为功。如今,曾是“山光水浊”“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山已“旧貌焕新颜”——
变成“青山”。在河田镇罗地废弃稀土开采区,昔日赤土裸露、支离破碎,经过综合治理,如今已是林草丰茂、绿荫掩路,以致记者采访车多次误入“歧”路。“以前这一带根本没有植被,一眼望去红红的一片,不可能迷路。”随行的涂志良笑言。至目前,全县废弃矿山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已提高到82%,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变成“金山”。三洲镇石官凹崩岗侵蚀区昔日沟壑纵横、土柱林立,通过对崩岗实施机械平整,修建成高标准的梯形台地,种植茶树和杨梅树,实现经济和生态收益双丰收;河田镇游坊村门堤下40亩崩岗区通过综合治理,从上到下开挖6个水平台地,种植黑炭杨梅,在杨梅树里套种大豆、花生、金银花和百合花等作物,年创产值超百万元。

D筑巢引凤,穷山变金山

时下,站在长汀县丰盈美丽生态农场往远处望,一片片绿油油的果树站满山头,昔日的“光头山”已变成“花果山”。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农场位于原来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三洲镇三洲村。近年来,长汀县自然资源局用活用足政策,大力开展土地整治项目,投资700万元实施山坡地整治项目。通过平整土地、挖掘沟渠、修建田间道路、种植绿化树等手段,使原本“山光、水浊”的荒地慢慢变了模样,也吸引来了浙江人沈树朝来此投资兴建农场。
   “看到这里生态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我也追加了投资,先后共投入了3000多万元扩大种植面积。”沈树朝介绍说,目前,农场种植总面积达2800多亩,其中杨梅600亩、油茶800亩,红美人、甘平等珍稀水果1400亩,年产值可达数百万元,并解决了当地十多位贫困户就业问题。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必须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汇聚起磅薄力量。
为了激励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长汀县制订了《关于水土流失开发性治理的若干政策规定》,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收益”政策,山林经营权一定30年不变,每亩租赁金控制在28元以下;实行资金扶持政策,规定在项目区种果的每亩给予种苗、肥料补助300元,路网由政府统一组织施工。
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高涨,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这其中,不能不提到 “断臂铁人”兰林金。他以顽强的毅力,十年如一日,用剩余的四分之一残臂投入生态恢复治理中。
兰林金是三洲镇戴坊村长岭头组村民,现年60岁。他告诉记者,早年由于山光、地贫,只能外出打工。2002年,在广东清远市一家采石场工作时发生意外,失去双手。回到家乡后,他养过鸡、鸭,种过芋头,但由于山上缺乏植被保护,每逢雨季,土壤随着雨水冲刷滚流下山,创业因此多次失败。
    治穷要先治山。在当地自然资源和林业部门的引导和帮扶下,几年前,兰林金向村里50多户乡亲签订租赁山场协议,承包了2270亩荒山,用于种植油茶、毛竹等。
   “别人可以用双手剪枝,而我只能用嘴巴去啃,8万多棵的油茶,每次都要剪一个月;别人卸肥时用肩膀扛,我用脚踢……”兰林金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努力,如今有了收获——850亩油茶,400亩毛竹、苦竹挺立山头。“种植经济林木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收益,真是一举两得。”
从果树到油茶,从花卉苗木到中草药种植,从竹木加工到生态旅游,依托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向好,长汀的生态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质态全面提升,连续四年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光景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生态美”“百姓富”。长汀先后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家、省级荣誉20多项。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沧桑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汀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美起来的伟大飞跃,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道路

                                                                                ■ 本报记者 赵勤恩 特约记者 吕洪荣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